「旋轉肌袖」為肌腱結構,末端呈袖口狀包覆著肱骨頭部,讓肩關節從事旋轉動作,引起旋轉肌袖破裂的確切原因未完全清楚,可能含有多重因素,包括年老退化、累積微小創傷(運動傷害、發炎、工作等)、突然巨大創傷(車禍創傷等)、吸煙、高膽固醇血症和遺傳都會影響,可能和旋轉肌袖破裂具相關性。
年紀增大時,旋轉肌袖破裂風險增高,80歲時約有一半以上會出現旋轉肌袖破裂,且發生全層厚度破洞者,大都會隨著時間而增大。旋轉肌袖破裂的臨床症狀很廣,有些病患沒有症狀,有些會在舉手過肩或壓迫時才引起疼痛,有時在夜間較明顯而影響睡眠,有些病患可使用其他肌肉代償,未必會發生無力症狀,但嚴重時會出現肌肉無力,甚至於不能舉高。
治療上時須考量手術的利弊得失、破洞大小、肩部旋轉肌袖的退化程度、肩關節軟骨退化等因素。臨床上較年輕病患破裂較大(>1-1.5cm)且出現症狀之全層破裂者,破洞會繼續擴大的風險機率很高,當破裂處可修補且肌肉退化範圍較小者,宜早期施行修補,以防範旋轉肌袖發生不可逆變化。
施行手術時可清除發炎組織,修補旋轉肌袖破裂處,清除骨刺避免磨損。手術分為肩關節鏡手術和傳統手術兩類,肩關節鏡手術效果良好,組織創傷和傷口較小,肌力恢復較快,縮短住院時間,但設備和技術要求較高,目前已逐漸普遍。
通常先採用保守治療的適應症包括:年紀較大(70歲以上)的慢性破裂病患;發生不可逆變化而致無法修補者,包括肌肉明顯萎縮和脂肪退化,肱骨頭部向上移和關節炎病患;全層厚度破裂但破洞較小者(<1 cm),其破裂處進展風險較小,可視同部分厚度破裂者採用保守治療,包括避免引起疼痛的動作和姿勢、止痛消炎藥、局部注射類固醇、復健物理治療,以改善疼痛;並從事肌力訓練,減少肌肉萎縮,改善功能。
無論先前是否曾出現症狀,如果採取保守治療期間出現疼痛或加劇時,應審慎評估,這些可能是破裂處增大的訊號,須及早就醫。
在2017年1月的J Shoulder Elbow Surg.期刊中,挪威學者針對49位病患肩部轉肌袖破裂且未施行手術修補者,追蹤8.8年病程,提出相關臨床形態和功能分析報告,該回溯性研究共收案89位小型至中型的肩部旋轉肌袖全層破裂的病患,他們接受物理治療,後來共有23位接受手術修補,17位未能追蹤到,其餘49位接受追蹤平均8.8年,其中37位病患接受磁振造影檢查。
結果發現,保守治療後破裂孔的大小都會增大,前後徑平均增加8.3mm,內外側徑增加平均達4.5mm,皆達統計意義。破孔增加超過20mm者共8位,增加10-19.9mm者共8位,肌肉萎縮者共18位,發生脂肪退化者佔15位,破裂處變大、肌肉萎縮和脂肪退化都會使功能變差。因此若初診時肩部旋轉肌袖破裂而無症狀,安排保守治療時,應明白相關的自然病程變化,密切追蹤,以免延遲。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