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需要心理治療嗎?五個時機宜求助 | 健康遠見
醫療

需要心理治療嗎?五個時機宜求助

【專家觀點】
需要心理治療嗎?五個時機宜求助

隨著社會風氣開放,教育水準普遍提高,媒體資訊發達,相對於過去,現今知道且願意接受心理治療服務的民眾似乎是越來越多。

但臨床上發現,個案傾向等到問題惡化,事情變得嚴重、複雜時才會求助於相關從業人員(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結果常為此錯過處理的最佳時機。

以往研究證實,假使能在感到困擾初期就積極尋求心理治療,除成效會比較好之外,當事人也能較快恢復正常生活,節省無謂的時間、金錢支出,避免因延宕所帶來的損害(如自傷、輕生、犯罪與婚姻破裂等)發生。

有鑑於此,專家建議一旦有下列情況,不妨主動接受心理治療:

一、持續不對勁:面臨壓力或遭遇挫折,心情不好在所難免。可是當焦慮、憂鬱、憤怒或悲傷等情緒太過,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凡事喪失興趣,人際關係疏離,且接連幾周都這樣,明顯影響社會職業功能,那就要謹慎看待。

二、「撇步」全無效:一般人心煩意亂時,常見會以運動、聆聽音樂、找人吐苦水、閱讀勵志書籍或外出旅遊等方式來排解鬱悶。然而,當這些慣用的減壓技巧作用不若以往,甚至根本沒有幫助,可能就要專業介入才行。

三、親友受不了:親朋好友往往是分享感受,傾訴煩惱的對象。但是當他們開始覺得厭倦、嫌惡,例如特意閃避交談、討論時顯露不耐煩,心不在焉,或回覆詢問態度敷衍等,或許其已出現耗竭,轉由專業代勞對彼此都好。

四、濫用替代物:為減輕壓力衍生的不適,有些人會透過飲酒、服藥、進食、上網聊天、打電玩等來讓自己好過一點。在適度、合法的範圍內尚能容許,但最怕毫無節制,沉湎當中,進而導致成癮,如此反而會引來更多麻煩。

五、旁人頻提醒:俗語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也許本身並不自覺言行表現異常,但周遭親友、同事或同學若不時給予關心,並告知是否要去看個醫生或心理師,請別認為他們大驚小怪或存有偏見,通常確實有需要。

正所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只要能提高敏感度,察覺調適困難時,懂得立即尋求心理治療的協助,而非只是一味忍耐或壓抑,相信配合完成療程,應能重拾活力,一切漸入佳境。

(圖片來源:Pakutaso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聯合報》健康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