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老」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 健康遠見
抗老

「老」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專家觀點】
「老」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我們都沒經驗,因為我們目前都還不是老人,有些人能夠對「老」有些認識,大多來自個人家庭、成長過程的接觸、媒體、書本介紹等,開始對「老」有片斷式的認識,隨著我們年齡增長,人生閱歷豐富些,也距離「老」越來越近,開始會關心「老」是怎麼一回事,甚至自己的父母也因為「老」,需要我們照顧,不得不對「老」開始做有系統化的認識 ─ 看與「老」有關的書籍或文章,去聽與「老」有關的演講。

當我們年輕,身手矯健、反應靈敏,看到動作遲緩的老年人,如果我們表達出,希望他們動作快一些,可能會被認為,不尊重老人、欠缺同理心,我們也曾聽到有些老人會說:「等你老了以後,你就知道!」

當然,也有些老人依老賣老,所做的行為,讓其他人選擇避開來,有老人搭乘公車,坐一個位子,自己所攜帶的物品再放另一個位子上,無視於其他乘客的權益,也有人說,是因為老年人自約性比較低,已經不在乎他人的眼光與意見,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日前,媒體就曾報導一為老人不排隊,直接進入一家知名餐廳,要求該餐廳提供服務,無視他人的眼光,與該餐廳主要的說明,霸佔坐位不走,最後該餐廳與該名老人所達成的協議是:他們提供餐點服務,但他必須在20分鐘內吃完離開,雖平息一場爭執,但惡例已開,更重要的是:又增加一次老人的負面形象。

媒體也曾報導90多歲的老榮民,自己生活省吃儉用,每天生活費用不超過百元,但能一次捐出數百萬獎學金,鼓勵與幫助家境清寒的學子,還表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他們用不到這些錢,讓這錢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隨著高齡化的腳步發展,社會中的老人只會越來越多,至今年一月底,已經有3,124,650位老人,佔總人口的13.27%,在未來15年,會有近520萬的人口將晉升成為「老人」,換言之,屆時我們社會中,至少每四位就有一位老人,到那時,老人的形象是否會改變?

這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不同世代的人成長背景也不同,教育、社經條件等也有差異,反映出價值觀、生活方式、行為模式等都會與上一世代不同,但如果要問:屆時的老人形象會是怎麼樣的形象?

可以先看看這群未來的老人,目前50到64歲間的人,現在是過什麼樣的生活,明顯的差異會有:比較懂的豐富生活內容、比較重視運動與健康、比較關心環境與生態、比較會使用3C產品、並利用網路取得訊息及與他人互動等,但這代表著什麼?只是代表著這群人在做什麼?

其實,形象是外在,是由行為所呈現出給他人接受的訊息,行為是由內在價值觀所投射在外顯的行為,價值觀是由我們所處的生活中學習而來,除家庭、教育、同儕團體,影響我們較大的是媒體,如果我們在媒體上能廣泛討論與老人相關的議題,讓現在的老人與未來的老人能有機會互動與思考:老人的形象,「老」將會一門大家有機會學習與思考的課,課程內容一定會越來越豐富。

對「老」的認識,能夠不再拘泥於傳統上的年齡或行為,而可能會是更多元化的「老」,從食衣住行育樂到心理、生理、運動、關懷、互助等,「老」不再那麼遙遠,不再那麼孤寂,也不再那麼可怕。

(圖片來源:Pixabay maxlkt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