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的神經質愛情索求
有種人會一頭熱地貢獻自己,他們認為這是讓對方喜歡的殺手鐧,相信自己的鞠躬盡瘁,是贏取對方稱許、擄獲好感的終極手段。
對於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父母身邊長大的人來說,的確是事實。因為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父母,唯有當孩子對自己有益處,或是孩子的表現值得驕傲時,他們才會感到開心。
這些孩子因此走火入魔,逼著自己必須做出某些貢獻,否則罪惡感就會湧上心頭。他們一旦沒辦法對他人有助益,便會被罪惡感深深地折磨;與人相處時也絲毫無法放鬆。因為對他們來說,放鬆讓他們感到罪惡。不幸的是,當這些人做這些會讓自己有罪惡感的事時,人們反倒對他們有好感。周遭的人也期望他能夠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如同我多次強調的,他們努力取悅他人就為了獲得對方喜歡,從這個層面來說,其實這只是表面的。隱藏在底層的,是有精神官能症傾向的愛情渴求。由於內心對愛的渴求,使得他們為了得到喜愛而拚命地建功立業。但付出努力不一定就會有回報時,這樣更把他們逼上絕路,人際關係也出現裂痕。
開朗又溫順的乖孩子是精神上的自殺者
對於人類的自我實現,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註1〕曾經有過深入研究,他在著作裡提到以下內容:
「如果要小孩在『讓自己開心的經驗』以及『得到他人認可的經驗』中二擇一,通常小孩會選擇『得到他人認可』。所以,他們扼殺了自身的喜悅情感,或者移開視線,逃離這些情感。對於幼小的孩子而言,世上最可怕的,莫過於失去周遭人們的心。這些孩子在他人沒察覺之下,開始懷著精神性死亡,邁向人生道路。」
(註1:以需求層次理論最為著名,為一種心理健康的理論,認為首先要滿足人類天生的需求,最終達成自我實現。)
換言之,所謂「開朗又溫順的乖孩子」,其實帶著精神性死亡展開了人生。無法信任自己內心的孩子,試圖透過取悅父母來獲得認同。他們學會一個道理:「只要能讓父母開心,就可以獲得讚賞」,而這樣的態度也一直延續到他們長大成人。取悅他人的確並非壞事,但如果動機是為了得到對方的認可、企圖得到讚美,問題就會浮現。
套用馬斯洛的說法,假使起因為「成長動機」,取悅他人便是一件好事;而出發點若是「匱乏動機」就不太妙了。這即為兩者的差別。
這裡提到的「成長動機」,是為了滿足基本欲求、實現自我的欲望而驅動。相反地,「匱乏動機」則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屬或親密關係等基本欲求時,為了填補不足而起的動機。按照這個說法,害怕失去人心而違背自身本性的行動,就是源於匱乏動機。
馬斯洛也說,以這些孩子的狀況來看,「獲得他人讚美」跟「信任自己」是彼此對立的。他們越是努力想要得到他人讚賞,就越無法信賴自己。
德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Karen Horney)〔註2〕也說過同樣的意見:「迎合他人的結果,就會感覺無法倚賴自己。」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註3〕也說了以下這段話:
「當我們為了得到他人讚賞而採取行動,這時行動本身會讓人赤裸裸地回想起自己的懦弱,以及自己缺乏價值的不堪。」(小野泰博翻譯自《重整消逝的自我》,誠信書房出版〔註4〕)
(註2:新佛洛伊德學派研究者。對基本焦慮研究貢獻良多,並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學概念。)
(註3: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他在一九六九年期間撰寫了具有影響力的書《愛與意志》。他經常被和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存在主義哲學聯繫在一起。)
(註4:出自《Man's Search for Himself》一書,日文版書名《重整消逝的自我》。台灣版書名《愛的序言》。)
羅洛.梅甚至毫不留情地批判,認為對人類來說,這種態度是最殘酷的屈辱,會導致一個人膽小怕事。
然而,人們如果在情緒不成熟的父母身邊成長,便會誤信要得到他人喜愛方法,就是想盡辦法得到認可。這種人固執地認為,毫無偽飾、真實面貌的自己無法得到任何人喜愛,因此他們開始偽裝自己,最終完全忘記自己的真實模樣。
心理療法中的一套技法認為,「Don't be you」(不要做你自己)這句話是「父母摧毀孩子心靈的訊息」。「不要做你自己」是一句很驚人的話,轉過來思考,馬斯洛或許說的也是同一件事吧!
孩子甚至會為了得到父母喜愛,而否定自己感到歡愉的體驗。他們嘴裡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父母愛聽的、舉止態度都是父母所中意的。因為,倘若他們不這樣做,父母就會面露不悅,這正是「不要做你自己」的訊息。當孩子開始放棄自己的感受方式、斷了自己心中的念頭,便會喪失自我。
幼年時期的我就曾經歷過這樣的過程。我總是採取父親喜歡的行動,而最具體的做法,就是貶低社會觀點中的偉大人物。如果我不這麼做,父親就會極度不悅,說出「你怎麼變成這樣無趣又沒用的人啦!」類似這樣的話,然後對我深深嘆氣,表示他的失望。
很明顯,這就是對我強迫施予了「不要做你自己」的訊息。這種孩子將會使出任何手段,逼自己得到讓父母喜愛的特質。唯有得到這樣的特質,他們才能換取到父母的愛。而這樣的愛,是必須透過父母自我陶醉才能入手。
經歷過這些成長過程者,心理狀態總是動蕩不定。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成功時,才能得到對方的愛;唯有自己說出對方喜歡的話語,才能得到對方的青睞。但如果沒有繼續這樣的行為,說不定在某一天就會被對方拋棄。而這樣得到的結果是,他們對於周遭的期待會過分敏感,並壓抑自身的意願。
於是,他們越努力不懈,渴望成為對方所中意的角色,就更加對自己喪失信任感。
(原文刊載於加藤諦三《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一書/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