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過剩的愛,是愛情飢渴的強迫行為 | 健康遠見
兩性

過剩的愛,是愛情飢渴的強迫行為

【遠流出版】
過剩的愛,是愛情飢渴的強迫行為 圖/Pixabay Pexels

教育家亞歷山大・尼爾(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曾說,最糟糕的父親總會要求孩子「感謝自己」,而最糟糕的母親總是問孩子:「你愛我嗎?」換句話說,這種就是對感情需索無度的父母,他們對愛飢渴,但這跟擔憂孩子、理解孩子卻不相同。然而,為小孩的事而感到煩惱的父母之中,的確有不少人是懷有強烈的愛情飢渴。

說得深入一點,那些看似掛心在孩子身上、表面上深愛孩子的雙親,其實很有可能帶有極端的支配欲。他們乍看似乎打從心底愛著孩子,不過愛情的真實面貌卻是源自於支配欲。企圖以「好父親」或「好母親」的刻板立場來支配小孩,透過這個過程來滿足本身對愛的飢渴。

「真正的愛,會透過間接的方式表達。直接又過度的愛的表現,大多時候都是錯誤的愛。」這句話出自《讓人起疑的母愛》這本書。

以一般的表現方式來說,就是佛洛伊德(Freud)的用語:「誇大的表現,正會凸顯缺乏。」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動作,自然流露出的才是真正的愛情。

「比起過剩且虛妄的愛,雖然不充足但真實的愛,對孩子而言更加受用。」這是我從某本書上讀到的,可惜手邊沒書,所以我無法確認字句是否分毫無差。不過就算修辭不夠精準,都精闢地指出一項事實:當父母逃避面對自我心靈的問題,而把愛情飢渴施加在孩子身上時,會讓孩子變得不對勁。

亞歷山大・尼爾認定,最糟糕父親也可以從「想扮演施恩善人」這個觀點來分析解釋。

前述提到,每次父親想跟家人去海邊玩時,絕對不會親自開口說:「我想去。」反而是對著我說:「既然你那麼想去海邊,那我可以帶你去喔!」我父親似乎有種刻板想法──如果自己開口:「大家一起去海邊吧!」好像會顯得他很懦弱似的。

所以,總是由我拜託父親:「爸爸,帶我去海邊玩!」可其實我一點也不想跟爸爸出遊。然而,因為我父親凡事都要擺出一付對孩子施恩的姿態,不然就會心情不悅,我只得被迫隨之起舞。

顯而易見,我父親就是透過對孩子施恩、支配孩子,來消除自己內心的無力感。

父親就算只是坐在椅子上,也要擺出一付肅穆的模樣。他坐在那兒不是忙東忙西,而是在展現「忙碌父親」的姿態,對孩子施壓:「老子可都是為了你們才坐鎮在此。」他對於「為人父親」缺乏自信,卻拒絕承認這個事實。造成的反作用力就是,他會不斷強調自己身為父親的個人價值。

要跟這樣的父親相處,我整個人幾乎被壓力消磨殆盡。面對這個其實很有空閒的父親,我還必須裝出謙卑的樣子:「在您這麼忙碌的時候,還要麻煩您,真是十分抱歉。」

父母養育孩子,卻是出於別的動機,那麼孩子也會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壓力。當父母內心的不安、對愛飢渴、無力感、社會自卑等情緒經過偽裝,戴上了名為「愛」的面具後,施壓在孩子身上,將會形塑出所謂聽話的「乖孩子」。

以「愛」的名義,行「精神殺人」之實,這種狀況恐怕相當氾濫。

(原文刊載於加藤諦三《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一書/遠流出版) 

過剩的愛,是愛情飢渴的強迫行為_img_1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