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人們常說,抱持煩惱的人大多自我中心。他們以為自己的煩憂是天下一大要事。但這些憂煩說到底只不過是私事,跟其他人根本八竿子打不著。
不過,自我中心的人會無法理解,為何他人都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忿忿不平地覺得「老子都這麼煩惱了,你們這是什麼態度!」於是就更加煩躁。譬如,這種人打算參加旅行團出遊,旅行期間他就必須把孩子寄放在老家。出一趟遠門或許是不太容易,可這並非旅行社主動要求他來參加的。
沒想到,他報名參加後,卻不客氣地說:「老子可是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報名的耶!」他大費周章才參加到旅行團,假設旅程無法如他所願,就會大發雷霆,認為對方必須為自己的不爽負責。
儘管我們知道這個人為參加旅行而費了一番工夫,但這僅是他個人的問題。然而,這名自我中心的人卻認定:「我費了這麼大的工夫,是很了不得的!」其實,他們根本無法自行處理問題。
老是心懷不滿的人,腦袋裡缺乏「自己的問題自己處理」這種思考模式。他們標榜著自己有多辛苦,期待能夠有特別待遇。如果自己的辛勞沒被重視,便滿腹牢騷,不斷向他人強調自己有多麼辛苦,間接地對別人過度要求。
他的牢騷恐怕只會令人覺得「那是你自己的問題,跟我無關」,但自我中心者是不會這麼想的。而如果要他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這種人將會反對到底,還會大罵對方給自己添麻煩,相當憤怒。
明明是自己決定去做某些事時,卻會擺出一副都是別人拜託他的態度,要是其他人不裝出感激他幫忙的模樣,他便會暴怒。接著,他會要求:我付出了這麼多,你也應該對我有相對的回報。他們認定的唯一事實,就是「自己吃了這麼多苦」。但對方則是什麼也沒看到。這類人只把自己替對方做的事情視為了不得的大事,卻無法體會對方替自己做的一切。
我曾聽過某位旅行社業者提到,在參加行程的人裡面,經常有這種自我中心的客人令工作人員傷透腦筋。他們一味主張自己付了多少錢消費,卻將品嚐過的美食、住的飯店、搭的飛機等……於這趟旅程中的享受給忘得一乾二淨,也絲毫不考慮旅行社還有人事開銷,旅行資訊也並非免費就能到手。據說,有些導遊忍受不住,便憤而反擊:「我可不是你的奴隸!」但難搞的旅客竟然還是繼續發牢騷,說自己為了存這筆旅費有多麼辛苦,沒完沒了地抱怨。
話說回來,旅行社的人又沒有把手伸進他懷裡搶錢,也沒有用繩子把他綁來,逼他參加旅行,一切都是他自行報名的。不過,即使點出了這個事實,也只是火上澆油。導遊只好選擇忍氣吞聲到這趟旅行結束。
自我中心的人非得把自己所做的一切,全都歸咎於他人身上才甘心。因此,他們會老是擺出姿態:「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人」,做任何事都無法以「自我責任」為出發點,把一切都當成是他人的請託,而自己則勉為其難去實行,否則就什麼事也做不了。這種狀況就如同一名母親邊做著孩子討厭的事,邊不停嘮叨:「我這麼做全都是為了你們好。」
自我中心者缺乏自我
有人把這種態度稱為「假托對方的表現形式」。根據吉松和哉的論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之考察〉(出自《分裂症的精神病理》第四輯,東京大學出版會)所述,假托對方的表現形式即為看似站在對方角度著想,實際上卻企圖呈現自我意志。
如同前述的旅行團旅客的例子,有些人明明是自己主動參加,卻擺出「我是大發慈悲參加你們的團」態度相當囂張。該篇論文也對這種狀況如下解讀:「患者向對方說:『是我替你做的』,也就是把自己當作強者,向身為弱者的對方施恩的表現。」
即便施恩給對方,他也不會因此感到幸福,最後依舊以自我為中心,不但被動且懷著強烈的依賴心,碰上任何大好機會也無法獲得幸福。因為,只有以自己為依據來行動,才能開始真正變得幸福。
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在放假的時候也要擺出架子,一副「老子好心才休假的」。這就與母親想要有所求,卻透過孩子來提出要求的情況相似。這類型的母親對自我價值缺乏自信,也無法從自己身上尋求行動的根據。
這類以自我為中心的被動型人物,並不是毫不在乎對方的態度,相反地,他們是攀附在別人身上過活。他們無法從自己身上尋得生存的意義,便從與他人建立起的各種關係之中來尋求意義。比方說,會藉由報復給對方一點顏色瞧瞧;或向對方施恩,以得到感謝等等。因為無法在自己身上找到生存的憑藉,所以無論好壞,都想要緊緊抓牢與對方的關係,並且從中尋求活下去的意義。
如此一來,這個人就會過度重視這段關係,重視到極端不自然的程度。由於過於期望在對方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結果卻迷失了,反而讓對方支配自己。
「越擔憂自己的真實模樣在對方心中是否沒價值,就越會努力向對方推銷自己,推銷彼此關係中的價值。」(出自前述論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之考察〉)如此一來,生命就不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活在「與對方的關係」中。
一個人對自我價值越缺乏自信,就會越重視與對方的關係。他們越來越在乎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形象,例如,他們會想「自己在對方心中居然是這種印象,真是不開心」,而生活目標因此變成了「我絕對要讓對方刮目相看」。
他們的生活目標不是「以己之力努力拓展可能性」,而是鎖定在「絕不讓對方察覺到自身的軟弱」。自我基礎脆弱的人,只能透過「與對方扯上關係」來過日子。當「自己在對方心中的意義」取代了「自我價值」,就會使得這些人不得不與對方繼續維持關係。
而對自我價值擁有自信者,不管對方怎麼想,也絕不會動搖自己的生存目標。可是,缺乏自信的人卻會把他人眼中的自己,當作是其自我的價值。比起「變得幸福」,他們更重視「看起來幸福」。也就是說,自我中心者內心缺乏依靠與歸屬。所謂自我中心,其實就是「缺乏自我」。
話說回來,「自我中心」一詞本身就有問題。人們提到自我中心時,所指的「自己」其實指的應該是「依賴心」。換言之,不應該稱為「自我中心」,或許該改成「以依賴心為中心」。
這種人對旁人凡事都有過多的要求,即使態度咄咄逼人,但同時又帶著些許怯懦。他們一方面有過度的依賴性要求,另一方面又抱持顧慮。
他們試圖讓自己在對方心中更具意義,所以無法毫無顧忌地自我主張,總是小心翼翼,揣測對方想法,老是戰戰兢兢、提心吊膽,或者急切地想讓對方認同自己,於是使出死纏爛打的手段,擺出一副大發慈悲、豪爽施恩的臉孔。
雖然提心吊膽,卻又纏著不放。當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他們便覺得受創,心情也變得惡劣。然而,這時對他們來說,對方對於他們的看法已經取代了其自我價值,因此再怎麼感到不舒服,也無法乾脆地向對方道別。
對對方懷有憤怒,卻又緊緊抓著彼此的關係。明明覺得對方的態度使自己不爽,但為了要讓對方認同自己,縱使被傷害得遍體鱗傷,也不願意離開。
這種人還有一點,就是嫉妒心強烈。他們無法感受到自我的價值,也由於將自我價值樹立於人際關係上,因此對他人的看法總是在意得不得了。他們抓住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放,藉以感受自我存在。用另一個詞彙來說,就是無法確立「自我認定」。
「必須得到他人需要的人」
這種人就是人們常說的,「必須得到他人需要的人」。
「必須得到他人需要的人」會糾纏著對方不放,並對自我價值缺乏自信,最典型的便是採取「假託對方」來表現。
當「必須得到他人需要的人」被他人需要時,就會鞠躬盡瘁,藉此束縛對方。他們其實不明白自己究竟想做什麼。相反地,那些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人被人們需要時,就能確切發揮自身的能力。
這類人的任何貢獻、做牛做馬的舉動,都不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他們要確認自我存在,只能透過「他人需要自己」,或者「對方委託自己做事」。因此,無論做什麼事,他們都採取「對方委託」的形式。即使對方認為「我可沒拜託你」,這類人卻會擅自擺出施恩的態度來逼迫對方。
或許他們在幼年時期缺乏父母疼愛。所謂的疼愛,就是「確認對方的存在」。父母疼愛孩子,就是爸媽確認孩子的存在。成長過程中曾經被愛的人,就能夠自行感受到自我存在。
然而,如果孩子的父母是「必須得到他人需要的人」,孩子反而會淪為「確認父母存在」的道具。因為父母本身就是「缺乏自我」,這樣的父母將無法疼愛孩子。
孩子被父母這樣養大,將來也會和父母一樣。長大成人後,他們會因為自己「不被需要」而深感惶恐,所以時時刻刻都想透過他人來確認自我存在。這在心理成熟的人眼中,就是「死纏爛打又喋喋不休的人」。他們相當聒噪,但獨自一人時就會滿懷不安,因此只好不斷對他人提醒自己的存在感:「我在這裡喔!」光是凸顯自我的存在還不夠,甚至要求對方必須有回應。
事情做到這種程度,難怪旁人會覺得這傢伙很囉唆。這種人拚命對他人突顯自我存在,要是無法獲得預期的回應,就會不斷糾纏,直到獲得滿意的結果。所以在周圍的人眼裡,相當難纏。
去糾纏別人並不會感到開心,但內心實在太過空虛、缺乏依靠,使他們心情鬱悶。所以,如果不去纏著某人,他們將難以負荷自己的情緒,也會不安到不知所措。
(原文刊載於加藤諦三《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一書/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