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教養子女 當「虎媽、狼爸」好嗎?美研究:反而更糟 | 健康遠見
人際

教養子女 當「虎媽、狼爸」好嗎?美研究:反而更糟

【專家觀點】
教養子女 當「虎媽、狼爸」好嗎?美研究:反而更糟

您有聽過「虎媽」、「狼爸」嗎?「虎媽」這個詞起源於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Amy Chua)的著作《虎媽戰歌》,至於「狼爸」則是出自於香港商人蕭百佑撰寫的《所以,北大兄妹》一書。兩者均以子女錄取名校的成就為例,介紹自己嚴厲的育兒方式。打從推出以來,受到許多家長的關注,有的甚至還仿效。

「虎媽」、「狼爸」對於子女係採取軍事化管理,強調「不合理的訓練是磨練」,過程中只重視課業成績,禁止無謂的娛樂活動(如看電視、打電玩與朋友間的聚會等),隨時都在督促孩子勤奮學習,若有違反規定則施以重罰。對於「虎媽」、「狼爸」來說,孩子什麼都不懂,唯有照著他們的指示走,未來才能出人頭地。

然而,兩份不久前分別發表在國外《兒童發展期刊》、《青年和青春期期刊》的報告指出,如此極端的教養方式恐不利孩子未來的發展,值得為人父母者參考。

第一份報告由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家羅謝勒.亨吉斯(Rochelle Hentges)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針對將近1500名青少年進行長達9年的追蹤調查,目的在探討家長嚴厲的管教和孩子未來行為偏差之間的關聯性。

過程中,每位個案會定期接受問卷訪談,主要是在瞭解他們和父母的互動情形、平常的社交狀況與本身有無性經驗及從事犯罪活動,而在研究結束後,他們也要告知最高學歷為何。

結果發現,那些家長管教嚴格,一犯錯就被痛罵、恫嚇或體罰的孩子,往後會變得朋友比家人還重要,且似乎有較多的脫序舉動,比方說翹家出去玩、不寫功課、偷嚐禁果、打架鬧事、竊盜等,而高中或大學的輟學率也偏高。

探究原由,研究者認為該現象正符合演化理論,也就是當個體處於不可預測或危險的情境中,往往會尋求立即的回饋,鮮少思考後果,也就是及時行樂。若處在安全、穩定的情境下,才會眼光放遠,擬定長期目標,例如接受更多的教育。

第二份報告由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系的教授索妮亞.盧塔爾(Suniya Luthar)博士所主持,其和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等處的學者合作,安排506位剛上中學的孩子接受問卷訪談,目的在瞭解父母價值觀所帶來的壓力,對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

過程中,所有人需將一般父母親比較在乎的6件事務依主觀感受到的重要性依序排列,並說明詳情。裡頭有3件是屬於個人成就部分,例如課業成績、未來有好工作等,其他3件則屬於品格部分,例如對別人友善、正直等。另外,研究人員也蒐集他們在校表現的相關資料,當中包括老師對他們的評價。

分析顯示,父母過於注重課業成績,總是盯得很緊,孩子容易沒有安全感,常有沮喪、焦躁與憤怒等情緒,且傾向低自尊,在課堂上狀況也較多。更重要的是,課業成績並未大幅提升,社交、人格等方面明顯出現問題。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乃人之常情,但若以「我是為你好」為理由,自作主張,不管差異性,一味要求孩子追求不實際的完美,揠苗助長,那可能會毀損他們追求幸福、快樂的能力。建議家長要能夠因材施教,寬與嚴之間找到平衡點,切勿用傷害親密關係為代價來推動孩子獲得成就,以免沒栽培出優等生,反製造出「憂」等生來。

(圖片來源:Pakutaso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