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人言可畏 | 健康遠見
人際

人言可畏

【專家觀點】
人言可畏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當暴力言行具備「成群」與「匿名」屬性時就容易擦槍走火,甚至完全失控……

別人竟是這樣看我

「試過在網路上搜尋自己的名字嗎?你知道更恐怖的是從臉書輸入自己名字時,發現別人在你背後......」小翔神情凝重地敘述關於他自網路中窺見的暗黑。

「我不過在臉友貼文上po了篇立場不同的觀點,立刻有一堆不認識的鄉民將我臉書洗版,還嗆說不准刪,不然會......」自稱遭到網路霸凌的小珊已不太敢上網,即便過了好幾個月,心情仍難平復。

「人前稱你大哥,人後講你俗仔,還唬爛一堆你根本沒說過的話。這樣子你受得了嗎?」日前將網友「釣」出來,並撂人將其狂扁一頓的阿龍,餘怒未消地為自己辯解。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當暴力言行具備「成群」與「匿名」屬性時就容易擦槍走火,甚至完全失控。早年的「三K黨」,近期的「塔利班」,其成員多在集體且蒙面的情況下做出驚世駭人之舉。偏偏時下最夯的社群網站也有這兩種特性,於是各種口無遮攔的發言,將人性中因好強而殘酷對待彼此的那一面,推向史無前例之高峰。

話說某個睡不著的夜裡,也不知哪根筋不對,居然真依小翔所言,將自個名字輸進谷歌與臉書,結果在普遍還算肯定的留言中見到幾則「批評指教」後,腦袋就更難入眠。突然想到在遺書裡留下「人言可畏」的阮玲玉,接著又浮現好幾位罹患社交恐懼的案主面容。

把期勉也聽成壓力

「天資如此優秀,將來無論升學或就業,肯定都會非常傑出。」老師以十足信心看著成績總在班上拿第一的資優生,但這孩子卻告訴心理師:「老師愈這樣說,壓力愈大。」

「要是能把打電動、看動漫的心思分一半到學習上,你的人生不曉得會多成功!」母親耐著性子苦勸,然而殷殷叮嚀換來的是兒子更徹底的擺爛。

「我是為你好才講這些啦,你自己也要加油喔!」長官講這話時明明堆滿了笑容,可聽起來就是一整個不舒服。

「凡事要往正面想……」「別想太多,這沒什麼好擔心啦!」類似充滿激勵的「好話」,不費力就能列一籮筐,但這類言語一旦碰上「認真」解讀的聽者,就容易使其陷入「無法振作的自己真是糟糕」的否定深淵,更甚者還會受困在「辜負了大家好意」的心魔裡。

臨床上發現當事人若常有「太在意自己表現優不優」的心思,就容易漸漸擴散為「覺得別人一直在關注我行不行」的焦慮,甚至會成「他們都在等著看笑話」的夢魘。於是沒來由就不參加某些團體活動,更嚴重還演變到畏懼與人眼光接觸而不出門。

可以允許自己心情不好嗎?

「有誰碰上人際挫敗不難受?」「為什麼不能讓自己留點時間心情不好?」「就算鑽牛角尖又何妨?」每當面對人際挫敗的個案時,我都很想這麼回問。說不定更接近成功所需的養分,就在其中。畢竟會這麼在意失敗,不正顯示出內心有多麼盼成為卓越嗎?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Carol Dweck描述在面對難度稍高、答不出來的問題時,有兩種思考方法:一是「我不夠聰明來解決問題」;二是「我只是『還沒』想到解決方法」。Dweck稱傾向相信自己基本能力多半已是天生注定者為「固定的思維心態」(fixed mindset);傾向相信自己大部分能力都能藉由努力而獲得成長者為「成長的思維心態」(growth mindset)。「固定思維心態」者的大腦對挫敗索性不想關注;但失敗對「成長思維心態」者而言,則彷彿有磁石般的魔力,會將注意力完全轉向它,並著手進行改進。

「那我的人際關係還有救嗎?」小珊怯生生地問。

「嗯,讓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吧。」我摸著下巴,緩緩地說。

安慰的藝術

其實要跟這些對人際關係有著「超高期待」,但在人際互動中又少了「被討厭勇氣」而一步也跨不出的受困者「過招」並不簡單。所以心理師經常被他們的家人與師長問:「到底要怎樣回應,才不會引發孩子的防衛,讓他們接受我們的美意呢?」

也許先回過頭來問問自己,我們展現的是「關心」比較多,還是「擔心」比較多?

吳健豪心理師認為:如果是「關心」,那麼焦點應該是在「對方」,所以要以對方需要的方式來回應對方的感受;如果是「擔心」,那是出於大人自己的感受,因為告訴孩子擔心,在潛意識中有個目的:希望孩子不要做那些會讓大人「擔心」的事。

Carol Dweck建議可對孩子多「讚美努力」而不要太「讚美天分」;《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則認為真正尊重孩子就該以「謝謝」來取代「好乖」。

「因為你在乎,所以才這麼沮喪。」「你只是不知道究竟怎麼做才對,於是看起來像混吃等死,但至少你還在撐。」心理學將這類回應統稱為「動機賦予」(empower),是陪伴這群因求好心切卻暫時受挫的靈魂,慢慢產生為自己人生負責勇氣的最佳途徑。下回看見仍在東晃西晃窮蘑菇的孩子時,不妨告訴他:「我知道你在思索如何振作,只是一時不知從何入手。」

其實,在充斥著「人言可畏」的世界裡,又有誰不需要充滿「動機賦予」的安慰呢?

(圖片來源:Pakutaso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臨床心理師,著有「心理師的眼睛」-紀錄服務青少年的校園經驗、「心理師的單行道」-關於心理師自己的紓壓;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12日《聯合報》)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