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不動腦、不動身體,就會衰老 | 健康遠見
抗老

不動腦、不動身體,就會衰老

《思秋期:逆齡抗老不生病,迎接幸福晚年的60個身心保養術》
不動腦、不動身體,就會衰老

「40歲後,體力漸漸衰退,這份工作做不來了,還是退休吧。」先撇除職業運動領域,一般來說從事絕大部分工作的人並不會有此發言,因為人類的身體功能,在四十幾歲、五十幾歲,幾乎不會下降。

雖然如此,有些職業明明不要求高度的運動能力,卻像軟體開發工程師那樣有所謂的「35歲退休論」,他們不會被炒魷魚,但會被調到管理部門或是其他職務。一般認為其中原因是,在這個進步神速的世界,要記住新事物太麻煩了。

不論何種工作,一旦到了「資深」年齡,不知不覺地,感受到「好麻煩喔」的事情就愈來愈多了。由此可知,比起運動能力這類身體功能,人類是從心理、情緒開始老化的。

一般來說,年輕時會有許多夢想和欲望,例如,「想做理想的工作」、「想出人頭地」、「想要交到更好的女朋友」、「想過更好的生活」等,這時候有體力,也有努力的力氣。可是從某個年齡開始,就不執著而變成「不出人頭地也沒關係」、「小孩的成績就是這個樣子了吧」。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看開了,不是很好嗎?」、「變成熟了」,但是,這表示失去年輕活力了(像「草食系男子」一詞,形容對女性、對出人頭地一點都不熱衷的年輕人。這種年輕人的增加,也代表社會整體的老化)。

此外,四十幾歲是憂鬱症好發的時期,苦於「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的人也愈來愈多。就算沒糟到這種地步,也很容易出現「凡事看得很淡、不執著」這類「算了吧症候群」。過慣了消極的生活,情緒就振作不起來。換句話說,就不會用到和意欲、情緒相關的額葉。

必須注意的是,「不活動就會衰弱」。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衰弱的方式會比年輕時候更劇烈。

例如,年輕人骨折的話,在床上躺一個月,骨頭接好就能走了。但老人家發生同樣狀況,馬上就會出現步行困難的症狀,有時甚至臥病不起以至於腦筋遲鈍。原本很健康的人,感冒太久沒治好,或是跌倒扭傷之類,躺在床上一、兩個星期,就以走下坡的速度開始過著輪椅生活了,這種情形並不少見。

年紀愈大,腰腿的肌肉要是不動便會立刻萎縮,而且大腦也很容易功能衰退。身體不活動,情緒上也不產生衝動,換句話說,因為「算了吧症候群」而不使用大腦,就會陷入「愈不用愈退化,愈退化就愈不用」的惡性循環,轉眼間,大腦便衰退了。

因此,思秋期必須特別注意情緒的老化,以便在初期階段盡早改善。

多做有益「心靈健康」的思考

要預防情緒老化,除了刺激額葉、重新調整飲食等生活習慣之外,在思秋期時,還必須多做有益「心靈健康」的思考,遠離憂鬱症。因為一旦罹患憂鬱症,身心都會急速老化。看待事情的方法(認知),既可以讓人憂鬱,也可以讓人遠離憂鬱。

例如,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這種「all or nothing」,大家應該知道,白與黑之間,還有無數的灰。但是,就有人喜歡以「all or nothing」方式思考,喜歡清楚區分黑或白。

例如在職場上,有一種人喜歡認定「這個人和我們是一國的、那傢伙是我們的敵人」。當他認定是「一國」的人說出了有點不合他意的話,就會改變觀點,認定「沒想到那傢伙是這種人,我被他騙了」,而且心情沮喪到極點。

這種看待事情的方式或思考方式,稱為「二分法思考」,其實,這是容易導致憂鬱、「對心靈不健康」的思考模式。二分法思考會讓人變成「完美主義者」,凡事「不是滿分就是零分」,只要犯一點小錯,就可能陷入「我真沒用」、「我的人生好失敗,沒法重新來過了」這種極度沮喪中。如果變成輕微的憂鬱狀態,就會讓提不起勁的自己更加陷入負面螺旋、惡性循環中。

二分法思考、「一定是這樣」的認定方式,稱為「不適應思考」,容易導致憂鬱,而且變成憂鬱狀態便難以矯正。此外,這種思考模式容易讓人絕望,一旦惡化,甚至會釀成自殺悲劇。

另一方面,認為「黑白之間有灰色地帶」的人,就會思考成「過去很多人贊成我的意見,但這次不一樣,是哪個點出問題呢?」能夠接受灰色的程度,在心裡學上稱為「認知性成熟度」,而二分法思考、「一定是這樣」的認定方式,就是「認知性成熟度低」。「差不多差不多」、「適可而止」這種思考方式,亦即「提升認知性成熟度」,能夠預防憂鬱,因此有益「心靈健康」。

我們已經知道,思秋期時容易額葉功能低下,失去情緒和思考的靈活性,因此,宜養成自問「這種想法會不會太『死腦筋』了?」的好習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KPG Payless2

(原文刊載於和田秀樹《思秋期:逆齡抗老不生病,迎接幸福晚年的60個身心保養術》/時報出版)

不動腦、不動身體,就會衰老_img_1​​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