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眼睛比喻為一部照相機,視網膜就像底片,在我們眼球的最內層,用來感光的,感光後會將影像傳往腦部,使我們能分辨影像,而視網膜的中心就是黃斑部,是視力最重要的地方,提供我們清晰敏銳的視力。通常測視力所說得數字,如0.8、1.0、1.2等,就是指黃斑部的中心視力。
發生黃斑部病變的原因很多,包括年齡增加、家族史遺傳、三高症候群、抽菸、葉綠素攝取不足、錯誤的飲食習慣、高度近視、常接觸紫外線、高度使用3C產品等,在過度使用之下讓感光細胞受損,也增加了黃斑部病變的風險,都是使病情惡化高危險因子。
種種因素導致視網膜的動、靜脈阻塞致使出血、缺氧、水腫…等病變產生,而在眼底部的沉積物會逐漸堆積,血管也會開始增生,常見症狀包括看東西時,影像中心模糊不清、有黑影、線條扭曲變形,尤其是在近距離看東西時會產生困擾,嚴重者甚至無法閱讀及無法識別細節,或是辨識人的臉孔,對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工作、社交生活等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黃斑部病變也稱之為老年性黃斑部退化(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通常發生在65歲以上的民眾,在台灣75歲以上每三人便有一人罹患,但近幾年有年輕化的趨勢,是常見的視網膜疾病。黃斑變性的治療一定要早期進行,所以一旦出現不適症狀,不管老少都一定要儘早就診,否則出現不可逆的損害,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
中醫治眼睛疾病的歷史源遠流長,自西元 11 世紀北宋起,眼科就已是獨立的專科,歷代來累積了許多眼科的專門著作,如《眼科心法》、《審視瑤函》、《銀海精微》等,擁有許多的眼科經驗與治療方法。
其中《審視瑤函》說:「目者心之使也,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升滲於目。」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入兩眼,它們通過經絡與眼睛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繫。所以眼睛病變與心、肝、膽、脾、肺、胃、腎、膀胱等臟腑的關係非常密切,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診治為佳。
近日知名政治人物接受中醫眼針,治療眼底黃斑部病變,引起眼周瘀青出血腫如熊貓眼,得到大量媒體關注,因為眼睛周圍微血管密布,使用針灸難免有機會扎到微血管,導致眼睛周圍有出血瘀青,估計要一至二週瘀青才會完全消失。
在治療眼疾上,不論中西藥物,皆很難到達眼底、發揮作用。而眼針針灸治療,針對許多眼疾有著極佳的效果:如視疲勞、乾眼症、兒童假性近視、視神經萎縮、黃斑部病變、弱視、青光眼、白內障、飛蚊症或眼球血管中風等。因為對一般民眾來說,手術畢竟是有一定的風險與費用,而中醫治療卻可以達到「簡、便、廉、效」的優點,從根本挽救視力。
當針灸改善眼睛周圍循環,若導致微血管出血時反而更有療效,因為滲出血管之外的血液中之血小板會釋放再生因子,可加速修復受損的眼底組織。但因針灸具有侵入性及危險性,建議尋求專業及有經驗的中醫師為佳,目前眼針治療除微血管出血外,嚴重的副作用及併發症很少見。
預防黃斑部病變是否有其他的方式可以預防黃斑部病變呢?有的,那就是而平時作息正常不要熬夜,熬夜會產生虛火,眼睛易疲勞;情緒波動不要太大,肝開竅於目,暴怒則傷肝;外出時養成戴帽子、撐傘或戴棕褐色太陽眼鏡的習慣,以避免紫外線對黃斑部的傷害,以保護眼睛,預防黃斑部病變;飲食都該避免煎、炸、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與菸酒;建議用眼半小時後需適量休息外,有空多看遠處及綠色植物等。
為了預防視力受損平時就應該要多重視眼睛的保健。建議每天最少吃1碗深綠蔬菜如菠菜、芥藍、綠花椰菜等富含葉黃素,能保護水晶體和視網膜,有助延緩黃斑部退化。
另紅橘色食物如紅蘿蔔、南瓜、地瓜等富含β胡蘿蔔素,可保護眼睛視網膜、視神經、維護視力;富含DHA及EPA的深海魚類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也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對黃斑部的健康有幫助;維生素B群也是保護視神經及預防白內障很重要的營養素,其中包括動物內臟及肉、蛋、栗子、芝麻、牛奶、優酪乳、酵母菌、糙米、黃豆、全穀類、燕麥、蕎麥、洋菇、甜椒、南瓜、豌豆等,都富含維生素B群;而芭樂、奇異果等富含維生素C,是提供眼球房水重要營養素,可降低自由基對眼睛的傷害;富含花青素食物如藍莓、桑葚、葡萄、紫地瓜等,可以增強眼睛感光物質「視紫質」的生成,其掌管視覺敏銳度,有助促進夜間的視力。
(圖片來源:Pakutaso)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