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法》在立法院修正通過,財源部分可從遺贈稅、菸稅而來,但長照的前途仍是未卜,因長照業務分散在衛福部各單位、甚至其他部會間,各行其是,雖然衛福部長林奏延日前表示,成立「長照司」以整合現行長照相關業務分散在各單位的困境,但關鍵是首長是否有整合力,否則,增設組織問題依然存在,長照依然無法落實,依舊會出現像是失控的多頭馬車。
2013年衛生署升格衛福部,將原屬內政部的社會司、兒童局、家暴委員會等合併到衛福部,目的是為長照政策能整合在一個部會之內,經過4年,長照政策依舊是分散在社家署、照護司、醫事司、國健局等單位,一個政策分成多筆預算重複在不同單位,時可見計劃重疊或步調不一,更遑論政策成效。
欠缺協調浪費資源
4年間,未見一位首長願意面對去整合,因整合就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醫護、社工、公衛等對長照理念不一,未能先建立共識,各執其「專業」,執行各自所信仰的長照理念,短線做法是各做各的,放棄溝通與建立共識,形成今天局面,4年前機構的整併早已失去意義。
長照政策有跨部會的業務,影響長照成敗關鍵的照服人力,除衛福部,尚有勞動部、教育部、退輔會等都有業務,多年下來,無論那一政黨執政,依舊是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抵消成效,浪費國家預算。勞動部為爭取照服人力,對象從中高齡及退休族群到新住民,從降低學歷,到無學歷要求,只需參加90小時訓練,雖已培訓超過10萬人,實際就業僅2萬多;教育部鼓勵大學設立老福、長照等系所,每年培育近5000人,但實際投入照護行列不到3成,原因就在衛福部、勞動部與教育部間欠缺充分的協調,導致彼此政策不張,資源浪費。
應該設跨部會小組
去年4月林全未就任閣揆就已宣布將成立長照局,統一長照事權,8個月都無動靜。去年7月行政院開長照小組會議;8月政委林萬億說,中央結合地方一同建構長照體系。去年10月,更由總統蔡英文主持的府院黨執政決策協調會議,針對長照2.0政策進行意見交換,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為何無法整合與協調?關鍵是政策從未以需求者面向去規劃,沒有統一的目標,各部會、司署各吹各的調,加上欠缺有魄力、整合力、協調力的首長,形成長照政策出現是各部會、各司署能做出「成績」的數字,民眾卻得不到需要的長照服務。
筆者在去年4月,已提出「設長照跨部會小組 閣揆任召集人」的建言,建議在行政院層級設跨部會小組,由院長任召集人,目的即是進行強有力的政策協調,因各自為政的長照,欠缺一位領導者去駕馭這多頭馬車,蔡英文總統「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體系」的政見將成空中樓閣。
(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12日《蘋果日報》論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