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2.0試辦已上路,問題也開始呈現,財源雖有著落,人力不足依然存在,衛福部各單位間的業務整合,讓上任快兩個月的部長陳時中飽嚐箇中滋味,以衛福部剛提出的「出院準備及持續性照護服務」,看出部內各單位間各行其是的亂象,再次呈現業務缺乏協調與整合,長照2.0的障礙還是一關卡一關。
早在2001年已有出院準備服務計畫,且列為醫院評鑑項目之一,以銜結急性醫療及急性後期照護,幫助患者順利進行急性後期照護,能在黃金期進行復健,提升醫療的成效,降低死亡率、再住院率、失能的程度。實施至今,涵蓋率僅有2.5%,衛福部長陳時中曾於立法院承諾將提出出院準備獎勵辦法,提升涵蓋率到10%。
過去,醫院即使有出院準備計畫,但後續無論是區域醫院或是照管中心無法承接提供照護服務,造成計畫成效不彰。台北市衛生局從2013年推動的「髖關節骨折、脊椎骨折急性後期復健照護試辦計畫」,健保署在2014年推出「提升急性後期照護品質試辦計畫─以腦中風為例」,建立急性期後新照護模式,落實急性後期照護,希望達到減少健保的支出,健保署也接著將推出擴大至「髖關節手術」。
健保署的試辦計畫是透過健保「論日支付」的誘因,達到某種程度的成效,仍有部分教學醫院或院內部門間的「消極不做為」,深怕患者轉介後,減少醫院或單位的業績,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項試辦計畫使參與的患者與家庭受惠,得到好評。
長照2.0所增加的服務項目之一即是提供出院準備,目的是希望能銜接長期照護,其實隱藏著是:希望醫院護理人力來紓緩目前地方長照管理中心尚差600名人力的窘境。所以衛福部在前任部長林奏延任內拍板決定由照護司來負責推動出院準備計劃,才會有四月底宣佈的「出院準備及持續性照護服務」。
問題是:要求參與計畫的醫院,先必須符合四大條件,才可獲得專業服務費30萬元,表現優良者再給予「友善出院準備醫院」認證。試問,過去衛福部16年前推動出院準備計畫,就因缺乏誘因及配套措施,僅在評鑑時聊備一格,直到三年前健保署提出給付與配套方法,才初見成效。
倘若照護司忽視照護人力的充實,未納入醫院主管單位醫事司的影響力,棄用健保署的健保給付利器,想以有限的誘因,即使醫院可配合,若無社區長照服務銜接,仍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另一項可能將導致失敗的原因,是未能準備配套措施,醫院提供出院準備計畫後,後續無人執行計畫,仍將是徒勞無功,家庭仍然等不到長照服務。新的辦法是希望在出院一到七天內,能提供所需服務,包括:居家服務、居家護理、居家復健及喘息服務,縮短過去平均需等待16.15日的時間,關鍵的是照服人力目前尚短缺一萬多人。
根據衛福部資料,前年輕、中、重度服務普及率在分別是58.8%、53.72%、38.06%,現有服務量能都不足下,如何還有照服員能提供新的服務?是出院準備是否能成功最大的挑戰。
財源、人力是長照2.0是否順利推動的主因,部內各單位的整合更是政策執行成功的關鍵,財源問題稍有眉目,人力不足及步調不一將是致命傷,要看衛福部長如何面對,別再折損一位部長。
(圖片來源:Pixabay sasint)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