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為什麼我們要試著覺察在原生家庭中的自己呢? | 健康遠見
人際

為什麼我們要試著覺察在原生家庭中的自己呢?

【遠流出版】
為什麼我們要試著覺察在原生家庭中的自己呢?

關於一個人的童年經驗,對成年之後的影響,我比較不是用決定論來看,而是偏向「熟能生巧」的角度。也就是,小時候「練習」那些想法、情緒、行為產生等心理歷程的次數比較多,將來長大之後,比較容易沿用過去熟悉的模式,面對目前的互動。

又因為每個人的心理活動雖然不同,但相對不易覺察,也沒有在教育的過程當中,進行系統性地比較與歸納。所以,用一種不知道可不可以這麼比較的說法,是我們投入在升學考試科目的時間精力,可能比觀照我們內在的情緒與想法,檢視我們行為產生的過程,要多得多。

所以心理歷程的修正,可能在覺察不足、相關知識不夠,甚至是社會文化的壓抑下,產生了困難。過去經驗對現在與未來的影響,可能因此隨著時空變換而持續著。

譬如說,在《療癒誌》裡面回顧了我們的家庭排行,由於家庭中並非單純一對一的關係,所以可能有比較複雜的動力。像是如果是一個哥哥,面對傳統的父母,期許他是一個主動負責的人,但是又要面對一個比他更想當老大的弟弟,那他就裝弱,以求取和諧。

所以這位哥哥,至少在家庭中,會有兩種角色扮演。在父母面前主動負責,在弟弟面前裝弱,這兩套行為,長年下來,可能成了兩種行為模式的原型。長大之後,遇到權威者,或遇到強勢的同儕,這兩套行為模式可能就不知不覺地,被拿出來使用。

為什麼我們要試著覺察,在原生家庭中的自己呢?

譬如說,很多時候,我們因為習慣了,自己不覺得什麼。可是,帶著這樣的習慣,跟人相處,像是進入婚姻,可能就跟另一半起衝突。

舉個例子,有一個原生家庭文化是直來直往的太太,跟先生相處的時候,常有話直說,有時候甚至是直接用罵的。對這位太太來說,這種不拘小節的互動就是把對方視為家人的表現,可是,對於這位從小禮教比較嚴格的先生來說,這完全不是家人的感覺,反而覺得自己很被疏遠、被看輕,尤其是婚後,太太「放鬆地」表現出自己原來的樣子,讓先生相當不適應。

有些屬於自己的部分,不去搞清楚,到最後連關係到底是因為什麼而結束,可能都模模糊糊。

有時候,是沒有替代性教育的問題。譬如說,我們不喜歡小時後被父母對待的方式,可是隨著長大,忙學業、忙工作,一直到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我們不知不覺地重複過去我們所不喜歡的教養。等到我們突然覺醒之後,又因為互動已經部分定型,乾脆將錯就錯。

尤其這個社會,很少人教我們做父母,就算有心要學也不好學,更何況很多人不知道這要花時間學,以為孩子生了,就會當父母了。所以大部分人是雖不喜歡傳統的方式,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改?沒有新的方式進來,常常最後也只能沿用舊有的方式,然後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以前的方式都對,要自己不要想太多。

與心靈對話

•  我在家中兄弟姐妹排行第幾?這個排行如何影響我們?

(像是,我是老大,所以常被要求家裡有事就要主動去做。)

•  家人之間,有沒有清楚的重要性排行?

(像是,爸爸 > 媽媽 > 弟弟 > 我)

•  我們跟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如何?

(所謂主要照顧者,可以是父母、祖父母、或其他親人)

□ 親近 □ 又愛又恨 □ 很久沒見面了

□ 疏遠 □ 有壓力 □ 一個想靠近,一個想逃離

□ 常衝突 □ 能信賴 □ 很害怕很人談到這件事

□ 起起伏伏

•  小時候最害怕什麼事?

□ 被打罵 □ 爸媽提到離婚

□ 目睹家暴 □ 進出醫院

□ 被關廁所 □ 主要照顧者生病

□ 被丟在陌生地方 □ 主要照顧者進監獄

□ 債主上門 □ 主要照顧者酗酒

□ 搬家 □ 被情緒勒索

(原文刊載於洪仲清《療癒誌:洪仲清與你書寫談心》一書/遠流出版)

為什麼我們要試著覺察在原生家庭中的自己呢?_img_1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