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有機會和年輕醫師們有短暫的互動,有很深的感觸。
實習醫師或住院醫師階段的醫師,專注在疾病的治療、檢驗報告和藥物選擇,是理所當然的。但,即使換了一個空間,從醫院診間到居家,其實醫生的行為,沒有差很多。如果是在醫院,我一定會覺得,「哎!這傢伙真是認真啊!真優秀」。但今天,卻出現一種違和感。
怪怪的!於是我開始思考,為什麼?
過去,在醫院裡面工作的時候,看不到病人「生活」是正常的,沒有老師會要求你知道病人祖宗十八代,和過去豐功偉業。但違和感出現的原因是,當醫生已經走進病人的家,仍然無視「生活的面貌」和「生命的經驗」,這才是問題的所在。
我們時常被教育,提高病人生活品質,很重要。但,如果我們想知道,有哪一些醫療介入或照護服務,是可以增進病人的「生活品質」。認識病人的「生活面貌」,是從事醫療照護工作者的第一要務,不是嗎?否則,要增進誰的「生活品質」呢?
透過這一層思考,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資深的日本在宅醫師會說:「在宅醫療是一種敘事醫學」。在日本,甚至有診所自稱「故事診所」。我們對病人生活樣貌的認識,生活品質的詮釋,事實上會影響居家醫療的決策過程和判斷。
只有短暫的接觸時間內,醫生如何和病人及家屬建立關係,對所有醫生來說,應該都是最困難的從生活中去找關係,尋找共同的經驗。「me too, me too」是很容易開啟話題的方式。舉凡,故鄉在哪裡?過去做什麼工作?家裏還有哪些人?孩子什麼時候回來?曾經OOXX,共同的認識,人、事、時、地、物,都是建立關係的好辦法。
對他人生命經驗的「好奇」,是從事在宅醫療必備的心態。如果要說和傳統的醫院醫療或門診醫療最大不同?
我想,在宅醫療的特色,空間是「家」,重點是「生活」,關鍵是「敘事」,關係是「朋友」,如此而已。
(本文作者為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在宅醫療研究會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