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鋼索上的玻璃心:別輕忽男人的眼淚 | 健康遠見
兩性

鋼索上的玻璃心:別輕忽男人的眼淚

《媽媽 我好想妳》
鋼索上的玻璃心:別輕忽男人的眼淚 圖/Pakutaso

華人男性,尤其是身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在文化養成教育下通常被訓練為獨立自主的模樣,他或許並非不輕易示弱,而是對他們而言,解決問題才是當務之急。

男性通常會直接採取問題解決模式:你可以怎麼做、你要怎麼做,我需要什麼。因為唯有透過行動,他才能安頓自己,把家庭和關係給穩住。

繪本故事中的爸爸,初登場是他和姊姊小聲地講悄悄話,在於和姊姊共同面對媽媽生病的事情,並且一起保護年紀還小的弟弟。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家庭關係的自然發展,當媽媽這個角色弱化或不見的時候,由原先主要的夫妻系統,轉變成父女次系統開始運作。

爸爸通常承擔家中的重要決定,面對一些狀況發生的時候,藉由「行動力」表達他對孩子的關心跟情緒,這裡可以概括出幾個部份,一是「我要照顧好孩子」,包括生理上、生活上的安頓,所以會持續上班賺錢、打開冰箱熱飯菜、買飯盒回家、找一個林阿姨照顧孩子等,使生活機能不至於失序。再從某個層次上來看,對孩子的照顧包含了:「我要告訴孩子」、「要找到資源保護弟弟」之類的,都是源於對孩子的關照。

身為另一半,對於生病的太太,他也希望能在關係中盡一份力,做某種有效的幫忙,所以聽到了什麼訊息就帶回來分享,想要提供草藥給太太減輕身體的不適等,顯見他其實並不知道該如何幫助自己的妻子。

因此,男性通常希望有人告訴他,如何引導他陪伴太太,甚至提供協助。「你太太其實就是需要你一個關心而已!」但是這份關心,他也許用言語講不出口,然而,陪伴就是最好的關心。

但是,處理完太太和孩子的事情後,他自己本身的情緒也需要被支持,獨自走在情緒鋼索上的男性,內心也許有顆玻璃心,有時會偷偷掉淚,同樣需要被聆聽、被撫慰,此時的他又有誰可以給予協助?

由於爸爸需要維持某種角色形象,當他變成一個求助者的時候,反而很多事情沒有辦法做,當社工師和心理師願意介入協助,需要留意「入場的姿態」,並非上對下、醫者對病人,而是一種同盟關係,在意義上與他共同工作,這樣就容易被接受,同時也分擔了他肩上的某些壓力。

譬如說,父親其實不擅長跟孩子談,內心巨大的慌張可能來自於不知道孩子的狀況,此時社工師或心理師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得知一些訊息,再回來告訴他:「現在孩子的狀態怎麼了,然後你需要做什麼,可以怎麼樣協助孩子!」如此對他而言,已經解決他心頭一大半的問題。

另外,還可透過夫妻的共同談話或會談來達成互動,當心理師和社工師跟與太太聊天,讓先生在一旁聆聽,藉由日常性的對話,他可能就看見或聽到了,原來太太需要的是什麼?這樣他就知道該怎麼做。

另一方面,因為男性在情感上相對壓抑,而且不習慣到不知道怎麼照顧自己。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會建議也很鼓勵現在新時代的男性,可以敞開心胸談談自己的感受,因為在臨床工作當中,會發現只要男性願意談,也會有情緒表現,落下「男人的眼淚」。

很多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傾聽,在傾聽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一種對他情緒的接納。

譬如當我們在跟男性家屬聊天的時候,他不一定真的是在聊現在的家庭狀況,他可能會講過去的某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但是當他講完之後,他會說:「謝謝你聽我講了這麼多!」

透過聊天和問題解決的過程,形成一個橋樑,讓我們有機會提醒周遭的人,假設意識到爸爸/男性發出微弱求救的聲音時,不妨也能稍微主動地給予關心,把他們從情緒的鋼索上牽下來。

此外,如果今天故事中患病者的角色互換,生病的人是家中經濟支柱的爸爸,其中的差異則要視原先家庭結構是否穩固,假設家庭因為變故而頓失經濟依靠,影響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功能,下一個步驟就需要外界支援,可能是分攤照顧孩子的工作,讓太太可以專心看顧先生。而在引導情緒表達上,則進一步協助家屬看見背後的需求,透過對需求的整理,擬定協助計畫。

每個人遇到生命的變動,不同年紀表達情緒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父母親需要理解孩子在各階段所顯現的行為,才能給予適當的回應。

因此,透過這個繪本,希望教導家屬看見情緒,以及理解到情緒需要受到的照顧。這個過程並不困難,就像眼淚流下來一樣,當它發生了,我們就去承接它!

(原文刊載於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媽媽 我好想妳:給病人與家人的關懷手記》一書/博思智庫出版)

鋼索上的玻璃心:別輕忽男人的眼淚_img_1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