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蘇軾《六么令·天中節》:「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端午亦稱端五,「端」有「初始」之意,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端五的「五」字又與「午」互通,按照地支順序來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其月、日都是五,稱之為重五,也稱重午。端午當天民眾會用菖蒲、艾草、蘭草等香草懸掛在門前做為防止毒蟲侵擾用,並於正中午時立蛋,或接午時水來泡茶、沐浴、灑掃房子等,取其意以正陽之水來驅邪避煞。
家家戶戶也都飄來粽葉的清香,令人食指大動,但要小心粽子吃太多,由於粽子內的主食材是糯米其性味甘溫,雖可補脾肺虛寒,但攝取過量很容易腸胃脹氣、噯氣不舒、甚則嘔吐、胃痛等不適症狀出現。
糯米與一般所食用的白米,澱粉成分不同,烹煮後黏性高,蛋白也較大,在胃腸內不易被消化,其排空速度較慢,因此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容易產生脹氣。糯米屬於非常有黏性的稻米,據說在古代沒有發明水泥時,人們是用煮熟的糯米作為磚瓦的粘著劑,漿糊也是糯米熬制後製成的,可見糯米黏著性之強還可應用於生活中。且唾液中的澱粉酶對糯米的分解比白米難,這也是糯米之所以較難消化的原因。
除此之外其餘配料如鹹蛋黃、蝦米、肥豬肉、花生、蔥油酥或臘腸等通常也都會先油炒、醃製,再包進粽子裡,全部吃完除了增加熱量外,鈉攝取量亦偏高。而粽子的絕配少不了甜辣醬、醬油膏等醬料,多半屬高油、高糖、高鹽,最好適量沾取。糯米功用可堅大便、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但是糯米性黏滯,建議病人及小兒忌吃太多。
一般而言,消化不良會出現的症狀都以脾胃為主,脾宜升、胃宜降,脾的氣不升則會造成脘腹脹悶不舒、隱隱作痛、或腹瀉等症。胃氣不降,則容易造成噯氣打嗝、胃痛嘔酸、大便秘結等症狀,甚至影嚮到食慾,可見不想吃東西、或吃得少,但腹脹、腹痛不適感易產生。
除此之外消化不良也有可能是人體的肝、膽、腸、胰等其他消化系統異常的表現,有的人可能是腸道有問題,常腹痛或腹部不適、腹脹感,伴隨排便異常或是經常不斷放臭屁,放完屁後腹脹不適會得以舒緩;而有的人可能是肝臟出狀況,影響膽汁分泌,造成消化不佳。
所以如果長期有消化不良的狀況,千萬不要忽視,尤其有逆流性食道炎或是消化性潰瘍的人、長期久坐、不運動、睡前吃東西、暴飲暴食或是常吃刺激性食物的人,消化系統更容易出問題,在肉粽下肚後,不適感更容易反應出來。
建議吃粽子時最好放慢速度、充分咀嚼、少量食用,利用唾液中的澱粉酶分解糯米的支鏈澱粉,進入腸胃後消化率較好;而選用纖維質高的五穀雜糧粽,則可避免血糖偏高的人血糖增加太快,平時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正確的飲食及生活型態,若身體不適要及時尋求專業醫師諮詢才能對症下藥,醫師會依個人體質及臨床兼症審辨其病機、分別虛實,而開立處方及用藥。
食用粽子後也可適時補充富含酵素的蔬菜水果,例如山藥、白蘿蔔、花椰菜、青木瓜、奇異果及鳳梨等,或是搭配不含糖的茶飲,都能有效降低油膩及脹氣感。但最重要的是粽子不要過量,才能過個健康的端午佳節。
保健按摩穴及茶飲推薦
• 足三里
取穴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即是。
功效: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胃痛、胃脹等消化道疾病,都可以通過刺激足三里來治療。
• 梁丘
取穴位置:用右手掌包住左側的膝蓋上,虎口向上,食指指尖按下的位置即是。
功效:疏肝和胃,通經活絡,是治療急性胃痛的首選穴位。梁丘穴是胃經上的郄穴,是氣血匯聚的地方。此穴對急性胃痛(胃痙攣)、胃脘脹滿有很好的效果。
兩穴按摩的方式:用大拇指使勁地在穴位上施加壓力,儘可能用力,按壓時最好能感受到酸脹感。每次壓20秒,停下來休息5秒,再繼續施壓。這樣重複幾次,疼痛就會消失。
• 消脂解膩茶
材料:洛神花7克、山楂3克、荷葉5克、烏梅2顆。
做法:
1. 將所有材料洗淨瀝乾後,置於鍋中加入700CC水煮沸。
2. 燜泡10分鐘濾渣後,即可飲用。
作用:除油膩、消脹氣。洛神花可降低血脂、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山楂可降膽固醇、消肉食積滯、活血散瘀、化痰行氣;荷葉有降脂,清理腸胃,排毒養顏、潤腸通便等功效;烏梅性酸澀平,具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嘔的功效。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