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監獄也出現高齡化及長照需求。高齡者犯罪是高齡化國家的必須面對的課題,反映的是:從年金、長照等福利問題到社會變遷的心理調適,不僅受刑人因長期服刑而年長,且有因為長者生活拮据、心理失衡想進監所「養老」。衛福部的健康老化及長照政策應及早落實,否則監獄將成為台灣最大的長照機構。
媒體報導,目前全台監獄裡超過70歲的受刑人共有346人,老年受刑人在獄中同樣面臨長照、失智問題,有些監獄會得安排年輕受刑人照顧老年受刑人,還有經常以監所為家的受刑人,就算出獄也不知何去何從,寧願待在熟悉、又有人作伴、照顧的監獄裡。
高齡者犯罪在歐洲及亞洲地區都有增加的趨勢,社會出現「爺爺幫」、「熊老人」、「暴走老人」,多因儲蓄與年金無法支付生活、長照資源不足、心理支持不足等所致犯罪行為。
目前高齡化世界第一的日本為例,法務省2016年版《犯罪白書》中數據顯示,少年犯、外國人犯罪比巔峰時期都下降,但65歲老人的犯罪卻顯著增加。與20年前相比,2015年65歲老人殺人案約為2.5倍、搶劫8倍、傷人9倍,暴力行為更是達到49倍之多!
在「偷竊」案件中,有35%現行犯是60歲以上老人,其中40%的人是6次以上的慣犯。日本研究機構指出,這代表有意進入監獄,以獲得免費的食物、住宿及醫療。
韓國65歲或以上犯案,在2011至2013年間增加12.2%,涉及暴力的案件數字更上升四成,較長者人口增幅還要多。
在德國,2005年3位「爺爺幫」搶劫12間銀行,犯罪所得逾100萬歐元。他們供稱:只想增加退休保障,其中一人已買了一個農場,希望退休後不會被送到老人院。荷蘭及英國的數字亦急劇增加。
高齡者犯罪,貧窮是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法務省試算每名收容人一年要花320萬日圓,幾乎是低收入生活津貼的一倍。出現老人為偷竊一個200日元(約52元台幣)的麵包可能判2年監禁,政府卻要承擔640萬日元(約166.4萬台幣)開銷。
此外,近年出現「下流老人」、「無緣社會」及「孤獨死」等現象,形容日本老人生活條件低、無「社緣、血緣、地緣」,長者失去原有在工作上、親戚上、與故鄉等方面人際關係的連結,形成社會邊緣人,寧可選擇犯罪入監,避免發生的「孤獨死」。
因為環境的變化也會帶給長者造成不安、不滿,而這種心理則轉化為怒氣爆發出來,於是出現「熊老人」、「暴走老人」。現代老人比以往易怒,研究發現原因有二,第一是伴隨衰老,大腦機能減退;第二則是社會環境的變化產生心理問題。
大腦額葉是負責感情、理性、思考,隨著額葉萎縮,判斷力逐漸減退,感情難以控制,性格也出現變化,原本會察言觀色,老了之後卻變得旁若無人,很可能就因大腦的退化。去年世界失智症年會即有人提出「輕度行為障礙」(MBI)的名詞,與過去的「輕度認知障礙」(MCI)都視為失智症前兆,提醒家人應注意照護並就醫尋求協助。
反觀台灣:年金面臨改革、長照尚未建制、通貨膨脹等問題,預計2025年老人達到20%,上看473萬人,如果衛福部對健康老化政策、長照2.0等無法有效落實建立以滿足社會需求,還在以口號式政策、疊床架屋式的虛擬服務,恐怕未來監所會成為最大的長照機構,因為目前政府僅提供送餐給獨居長者是每週五天、一天一餐的服務,監所卻是一年365天、一天三餐的飲食,甚至還有適合長者的特殊飲食,像日本監獄早已成為唯一不會拒絕接受老人的機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Skyward Kick Productions)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