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對於自己沒辦法讓媽媽快樂起來,感到自責。剛開始她以為,媽媽要的只是陪伴;後來她陪伴了,發現媽媽希望她花多一點時間傾聽;她擔誤了很多事,傾聽媽媽的心聲,才搞清楚媽媽希望她幫忙解決問題…
面對一個問題,就是一段光陰。她警覺到,就算把她的人生都替媽媽活,媽媽也不會滿意。因為媽媽不滿意的,不是只有她無法達到媽媽的期望,而是媽媽徹徹底底不滿意媽媽自己的人生。
像是從骨子裡枯萎的樹,徒有外形,再怎麼澆灌施肥,也開不了花。
愛有很多漸層,媽媽也許養大了她,但是媽媽沒辦法教她,怎麼接納自己的樣子。所以媽媽的某些空虛,寄託在她身上,媽媽甚至不知道自己寄託了什麼,只希望她給,用極其簡單又模糊曖昧的語言。
當我們被愛著,我們像是被當成了抹上反射塗料的布幕,任對方把自己的喜怒愛憎,不經我們同意地,往我們身上投射。那麼,請記得,這是我們的選擇,是要宣稱這些情感不是我們的東西,還是一樣一樣接住它,接得我們疲於奔命,連我們自己都忘了要把自己擺放在哪裡。
不是每次牽手,都要十指緊扣。不是回報他人對我們的愛,就要不顧一切拚盡全力—如果想要這份愛能長久。
正是因為我們想守護著愛,所以才會衍生種種煩憂。所以我們有煩憂,或許可以想成,我們有能量去愛,只是要找到適當的距離,用適當的態度。
情緒這種事,本來就是變幻無常,別強求標準答案。別渴望媽媽能給她最恰當的回應,就像媽媽也可以試著放下對她的盼望,把注意力回歸自己身上,這樣兩個人都會好過很多。
親子這一生,其實是一起作伴,給彼此空間,別絆了彼此的腳步。媽媽也需要靠自己追尋自我,也可以出去活動活動,聊天交朋友。就像她,不能以媽媽為理由,停止面對未知的挫折、停止向前走。
或許,不是媽媽把她拉住,是她扯著媽媽不放手。一個人若下定決心跨步向前,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誰也攔阻不了什麼。
與心靈對話
• 有些人互動起來很耗費心力,表面上的話語,跟心裡真正的意思,常常是兩回事。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人,或者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我們容易感覺到莫名地疲憊。讓我們回想,我們自己或身邊的人,最近有沒有使用過不一致的溝通?
□ 說「沒關係,我自己來」,但真的讓他自己來,他會不高興
□ 說「不用啦,你們去就好了」,但事實上很想去,沒找他去就會生悶氣
□ 說「你們選就好了,我沒意見」,事實上他意見最多,很不容易讓他滿意
□ 其他
• 有些人就是很難擺脫過去,一直拿過去彼此折磨。一件事講一輩子,是翻舊帳達人。我們最近有遇到這樣的人嗎?還是我們就是?
• 所謂「拿別人的錯誤來折磨自己」,這句話讓我們知道,諒解不見得是為了對方,大部分是為了自己。因為沒辦法諒解,或者沒辦法「放下」,所以我們一直「提」在手上,你感受到什麼樣的負擔?
□ 干擾了自己的生活
□ 不敢信任別人,事情或關係沒辦法推展
□ 讓我們感覺缺乏活力,甚至好像因此生病
□ 連自己都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像小鼻子小眼睛的人
□ 其他
(圖片來源:Pexels Can Anh Khai)
(原文刊載於洪仲清《療癒誌:洪仲清與你書寫談心》一書/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