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養生,跟著節氣這樣吃
《周易》:「易有大恒(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在說明,天地本是陰陽兩兩對立又相生,一動一靜互為本體,正符合中醫講求順天應時的養生理論,才使得混沌世界中的萬物有了依循。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也說到:「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自此演化,而有了「四象」:春生(少陽)、夏長(太陽)、秋收(少陰)、冬藏(太陰)。一般來說,對照節氣的規律,春夏應養陽,秋冬則養陰,指的就是順著四季陰陽消長的變化,而來調身養息。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正是說明養生要順天應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自能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而關於節氣之說,是古代所訂立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將一年(回歸年)劃分24節氣,可同步參照現代曆法一日為24小時的時間計量單位。
以下為四季節令簡易的飲食對應:
• 春季:萬物生發、首重護氣,適合食用穀物、堅果、枸杞、山藥等。
• 夏季:陽氣暢旺,首重祛濕,適合食用豆類、蓮子、麥米、薏仁等。
• 秋季:陽消陰長,首重養肺,適合食用百合、芡實、糙米、芝麻等。
• 冬季:寒氣上升,首重補養,適合食用湯粥、紫米、番薯、板栗等。
中醫強調「醫食同源」,只要吃對食物,就能達到養生、補氣、調養身心之功。經由中醫的辨證施治,調肝理脾、健胃養腸、疏心清肺等,搭配四季安心食養,綜合調養全身體的臟器健康。臟腑機能強化,血脈疏通正常,激活全身免疫力,過敏自然不近身!
明治時代陸軍藥劑監石塚左玄《食養道歌》提出的飲食指南:「春季宜苦」、「夏季多醋」、「秋季宜鹹」、「冬季多油」,以下同步整理出四季提出食養對策:
1. 春天宜養肝,五大食養上桌
肝屬木,春也屬木,因此肝與春氣相通,肝主情緒,掌管人的喜怒哀樂,「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洩」,這個季節正是養肝排毒的好日子!
• 糙米:修復肝細胞。
• 堅果:養肝血、疏肝理氣。
• 韭菜:潤腸養肝。
• 春筍:滋陽補肝。
• 奇異果:幫助肝代謝、造血和過濾。
2. 夏天宜養心脾,五大食養上桌
心屬火,夏熱容易浮躁,新陳代謝加速,因此容易心浮氣熾,此時需要消除心火、體熱,此外「汗為心之液」,夏日多汗,應適當補充水份;脾屬土,脾主運化,容易思慮過度,因此宜多吃開胃食物,幫助心神專注、穩定。
• 西瓜:消除心火、體熱。
• 小麥:寧神安躁。
• 蓮子:養益脾胃。
• 綠豆:清熱解毒,消暑利尿。
• 苦瓜:清熱解毒,滋肝養心。
3. 秋天宜養肺,五大食養上桌
肺屬金,經過了夏熱的悶燥,燥易傷肺。「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此時宜收斂肺氣,預防呼吸道感染,可多吃滋潤津液的食物。
• 梨:收臉肺氣。
• 蓮藕:益氣補血。
• 百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 杏仁: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 山藥:補脾肺腎,益氣養陰。
4. 冬天宜養腎,五大食養上桌
腎屬水,冬日萬物傷於寒,宜養氣藏精。「五味鹹入腎,五色色黑入腎」,腎開竅於耳和二陰,可多吃鹹味和黑色的食物。
• 紫米:滋陰補腎,明目活血。
• 黑芝麻:潤五臟,益精血。
• 紫菜:富含碘,補腎和血。
• 黑木耳:補血排毒,增強免疫力。
• 黑莓:斂肺生津,澀腸養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beeboys)
(原文刊載於汪立典、陳品洋《自體免疫排毒有方》一書/博思智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