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自己的ACE分數,你可能會疑惑:「難道這個數字決定了我的身心健康嗎?」當然不是!
雖然童年負面經驗會影響成年時期的身心健康,但這並不代表ACE分數高的人就一定會有嚴重的健康危機。許多在ACE測驗獲得高分的人也可以過得很好且身心健康。就算ACE分數高,你也能改變。
童年受到的「惡性壓力」不會使你堅強,只會傷你更深
童年創傷影響成年身心健康的程度,也和其他因素有關,像是每個人自身的氣質、基因、年紀、加害者是陌生人還是親密家人、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身邊有沒有良好環境支持、個人的復原力等等,這些都會改變創傷事件的影響力。所以,ACE分數並不等於將來的身心狀態。
儘管如此,研究結果仍顯示「童年創傷與成年身心健康有顯著關係」,這又說明了什麼?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不管童年快不快樂、是否充滿負面經驗,現在回想起,你可能覺得這些都是往事了,就像英文諺語「若困境沒有置你於死地,你就會更加堅強」(註: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就是要勉勵大家逆境可以使人茁壯。
但是,這句話不完全正確,就算成年了,童年創傷並沒有離開你,而是以另一種形式跟隨著你:無法信任另一半、有憂鬱症或焦慮症、覺得沒有人愛自己、常常覺得達不到他人期望、習慣逃避衝突、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所以經常委曲求全,或是健康亮起紅燈,受困於各種身體上的疼痛。童年所承受的「惡性壓力」不會讓你更強壯,只會傷你更深。
惡性壓力,就像綁在身上的不定時炸彈
曾有家長在閱讀ACE研究後問我:「所以說,我們不能給孩子任何壓力嗎?」
當然不是,適當的壓力有益於孩子的健全發展,但是這些壓力不包含「惡性壓力」(註:Toxic Stress)。研究表示,壓力分成三型:
第一型稱為「良性壓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碰到壓力,像是第一天上學、到陌生環境、認識新朋友、考試、上台報告、看醫生、和朋友吵架。孩子感受到這些壓力,身體也會做出回應—心跳加快、肌肉緊繃、釋放適量的壓力荷爾蒙,並在結束後快速回到放鬆狀態。這些適當壓力是成長過程中必要的學習歷程。
第二型稱為「可容忍壓力」,生命中,孩子難免遇到高度壓力,像是親人生病、天災,或是受傷等等。在這些壓力下,孩子會產生劇烈反應,像是身體壓力荷爾蒙快速上升。但是,孩子遭受這些壓力的時間較短,加上有良好的環境支持,像是感受到父母親愛他、關心他,就能緩衝掉高壓所帶來的傷害。
第三型的「惡性壓力」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ACE測驗裡詢問的創傷像是肢體暴力、性侵、疏忽、父母長期冷落、羞辱、嘲笑、貶低等等,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身上就像綁了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炸。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需要時時保持警戒、無時無刻觀察周遭是否有危險、不斷擔心:「爸爸喝醉酒會不會打我?會不會打媽媽?」「我這樣做會不會又被媽媽罵笨蛋?」
偵測到威脅時,身體就會進入「反擊或逃跑」的緊急備戰模式—身體壓力荷爾蒙快速上升、心跳加快、肌肉緊繃,準備面對危險。正常狀況下,身體在事後就可以回到放鬆狀態,但長期生活在惡性壓力下的孩子卻一直處在高壓狀態,當他無法「反擊或逃跑」時,也有可能進入「凍結」模式—僵住、無法動彈。當孩子承受太多恐懼時,他們甚至會切斷所有感覺,築起一道牆杜絕所有情緒,變得麻木、沒有感覺,就不用感受傷害所帶來的恐懼,這也是一種身體保護機制。
受傷的童年會導致大腦受創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童年時期的惡性壓力會影響成年時期的身心健康?這就要從大腦講起。
大腦會根據經驗和環境改變,孩子每天接觸到的事物,都會影響大腦。大腦杏仁核就像「煙霧偵測器」,負責偵測環境有沒有威脅。當杏仁核偵測到威脅時,就會啟動身體的壓力模式,進入「反擊或逃跑」狀態—腎上腺素升高,幫助你反擊,或是逃離危險。長期生活在創傷下的孩子,大腦杏仁核不斷偵測到威脅,一直處於活化狀態。過度活化會造成杏仁核功能失調,將「不是威脅」的訊號視作危險,而做出劇烈反應。譬如,別人只是看他一眼,孩子就認為對方想要攻擊他,於是先出手還擊。
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長期處於惡性壓力也會傷害大腦前額葉,影響思考、情緒調控或是衝動控制。惡性壓力會改變孩子的大腦構造和功能,造成情緒、行為和認知上的負面影響,這些改變一路跟隨到成年,然後影響你每天的生活樣貌。
你仍然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孩提時,這些發生在你身上的負面經驗影響了大腦,然後塑造出許多現有的特質。或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你已經覺察到自己的某些狀態可能來自童年經歷。這樣的覺察很重要,是改變的第一步。
請告訴自己,遭遇這些童年負面經驗不是你的錯,是身邊的大人沒有好好保護你,或是用不正確的方式對待你。
請記得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因為不管過去多少年,童年時期塑造的信念早已讓大腦神經形成了一條堅定的迴路,讓你深信:這些事情是你造成的、是你不好,也因此充滿羞恥感。要想改變這些舊有的大腦迴路,就必須建立新的大腦迴路,所以,大聲說出來,或是寫下來,不斷重複提醒自己:「這不是你的錯。」
我也常常告訴來諮詢的個案:大腦因為童年負面經驗而改變,並不代表你的大腦有問題,相反的,這正是大腦保護自己的方式。為了幫助你在逆境中生存,大腦必須做出這些改變,幫你適應受創的環境、這也是人所能展現出的堅強韌性和復原力。
大腦是可塑的,一生都可以改變。過去的童年負面經驗或許改變了你的大腦,但是不代表就這樣一輩子定型了。你還有機會改變,建立新的大腦神經迴路,用不同的方式生活,以及教養下一代。
(原文刊載於留佩萱《童年會傷人》/小樹文化)
專欄介紹:
美國認證心理諮商師,目前為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在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上撰寫心理、親子教養、教育等議題文章。
於台大生化科系學系畢業後,因為對心理諮商有興趣,到美國就讀心理諮商碩士,畢業後在美國工作,主要諮商對象為兒童與家庭,另外也在學校當地機構受訓成為家暴/性暴力庇護所諮商師,對於創傷治療、兒虐防治、親子教養、大腦神經科學等領域有興趣。
更多內容請至【ABOUT COUNSELING】/【留佩萱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