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認識創傷症候群,但都不是很熟悉慢性創傷症候群(Complex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omplex PTSD)。這個疾病,是我的客戶引導我認識的。
我有一個在念高中的客戶啟慧,當初會認識他,是因為他和他媽媽寫信給我,跟我求助有關於精神藥物的問題。他們寫信給我時,啟慧因為脾氣暴躁、洗澡洗很久而被診斷為強迫症,服用百憂解與抗焦慮藥物已經近一年半了。由於當時我正與公民人權協會的蘇熙文醫師講好,要一起合作教育大眾有關精神藥物的危險性,所以我就希望接這個案子,請他們同意我錄影做未來教育的影片。最後,由台南的薛智元醫師引導啟慧的藥物戒斷,而我引導啟慧的飲食調整。
在我引導啟慧做飲食調整時,了解到他對父母的間發性暴怒,其實是有緣由的。啟慧四年級時,有一天同學跟老師說啟慧偷他的筆,啟慧否認,然後老師就在他的抽屜裡找到同學的筆。因為筆不是啟慧偷的,所以他跟老師說他不知道為什麼筆會在他的抽屜裡,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叫啟慧小偷,還把他的父母叫到學校來。當時,他的父母是相信老師而不相信啟慧的,雖然後來啟慧的父母知道了,不相信啟慧是錯的,但是,啟慧的惡夢才剛開始。
從此以後的兩年裡,他常被同學嘲笑為小偷,沒有人要跟他做朋友。進了國中,嘲笑就演變為霸凌,啟慧常被別的男生推擠,還被同班男生毆打過。同學對他的殘忍,一直到他進了高中才停止。
了解了這個嚴重的情況,我開始詢問啟慧對父母間發性暴怒時,都是在什麼情境裡發生的。最後,我跟啟慧與他的父母說,啟慧有的並不是強迫症,而是慢性創傷症候群。
創傷症候群多是在我們經歷突發性的創傷後產生的。比如車禍後不敢再開車。或比如戰爭後回到家鄉,只要一遇到很大聲響,就躲在桌子底下動彈不得。創傷症候群除了心理反應外,它還有一個共通的症狀,那就是面對創傷情境時,會產生生理反應。其實整個創傷症候群的症狀外顯情況,都適用於我上述的小腦接管反應。也就是,如果我們遇到好像跟以往創傷一樣的狀況,訊息就不再繞進大腦,而直接由小腦反射處理。創傷症候群可能有的症狀為:
• 侵入性思緒(不去想,卻一直出現)
• 負面情緒
• 惡夢
• 對生活的興趣減低
• 創傷片段的回想
• 孤立
• 對類似創傷情境的心理反應
• 無法享受美好情緒
• 對類似創傷情境的生理反應
• 焦躁或攻擊性強
• 想不起來創傷細節
• 冒險或破壞性的行為
• 迴避創傷所引發的情緒
• 警覺度過高
• 迴避創傷相關的事件
• 過度敏感、易受驚嚇
• 對世界與自我極度負面的看法
• 無法專心
• 對自我與他人誇大的指責
• 失眠
可以說,這些反應和症狀的強烈程度,端看當初創傷的嚴重程度(這是以受創傷的人的角度來看,並不是依診斷者的角度來看的)。一般會診斷為創傷症候群的情境,對患病的人來說,都是能夠直接影響生存的危險。由於身體判定的危險有程度差別,所以當創傷症候群的症狀外顯到已經大大的影響關係、健康,以及生活功能時,那身體判定的那個危險程度一定爆表。
當身體判定的危險程度爆表時,這種創傷的情緒記憶跟一般痛苦記憶的儲存方式不太一樣。一般的痛苦記憶隨著時間過去,都會開始流失細節,如果沒有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最後它就被淡忘了。但是,如果身體判定當初的創傷,是生死存亡之際,我們差點因此而喪命,如車禍、戰爭、強暴;或是我們的關係差點因此而死亡,如外遇、背叛,那身體就會把這個情緒記憶放進一個永久儲存的地方。或者,當痛苦情緒過大身體無法承受時,它也可能把它封起來,讓我們想不起來或想不清楚。
如果身體把記憶放進一個永久儲存的地方,這樣的記憶會永久保持鮮明,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失去細節。因為身體要我們記得,什麼樣的情況會迫切的影響我們的生存。這是為什麼我們對所受的創傷情境永遠能記得那麼清楚,十幾、二十幾年後再次描述時還是可以鉅細靡遺的重述當時的感官和感覺。
以上的創傷症候群,是一個突然、巨大的創傷所引發的,然後那個創傷的來源之後就移除了,比如車禍過了以後不會天天再發生。但是在關係裡,這樣的情況比較不普遍。在關係裡的創傷常常是持續發生的,我稱它為「慢性創傷症候群」,它也就是哈佛大學教授茱蒂絲.赫曼所謂的Complex PTSD。最典型的例子來自於家暴,但它也可能會發生在各種關係中,如工作、師生和親子。慢性創傷症狀群的創傷是持續發生的,而受創傷的人症狀是日益加劇的。因為如此,受創傷的人的小腦反射就會愈來愈明顯,關係也因此愈來愈緊張,這就是啟慧所經歷的症狀。
一開始我以為他有的是創傷症候群,可是多了解後發現,原本給他創傷的老師現在已經不是他的導師了,也就是說他的創傷源已經移除了。但是他與父母相處時,症狀依舊非常明顯,而且有日益加劇的情況。後來知道了啟慧與父母之間的互動細節後,才知道原來父母也是他的創傷源。因為當初其中的一個創傷,是來自於他的父母不相信他。
啟慧的媽媽表示,他們後來已經有跟他說他們錯了,他們是應該相信啟慧的。可是,啟慧的症狀持續顯現。由於我們不應該懷疑情緒,所以只能調查情緒到底為什麼會出現。後來我發現啟慧的父母在啟慧洗澡很久、不斷洗手,或有情緒時,都很喜歡跟他說:「你不要想就好啦!」「你就是想太多了!」這些,都會讓啟慧爆發。
我跟啟慧父母解釋,他們否定啟慧的情緒、感覺,就好像當初他們否定啟慧說他沒有偷同學的筆一樣。所以,否定啟慧,就是他持續的創傷來源,而這也是為什麼啟慧會有慢性創傷症候群的症狀。慢性創傷症候群的症狀和創傷症候群的症狀多是重疊的,它跟創傷症候群不一樣的是,隨著時間的增長,它的症狀並不會愈來愈輕,而是有愈來愈多的症狀,而且症狀愈來愈加劇。
那有慢性創傷症候群的人怎麼辦呢?有慢性創傷症候群的人創傷源多數無法移除,像啟慧就不能不跟他爸媽住一起。或者經歷配偶反覆外遇的人,卻想要復合時,他們的創傷源卻還是跟他們住在一起。有慢性創傷症候群的人,適用所有「讓大腦和小腦合作」的步驟,也都適用那裡的功課。
我會建議重度創傷的人在「埋葬以前的你」儀式裡,擦一點自己喜歡的香水。我們的嗅覺是完全跟我們的記憶中心綁在一起的,主要的原因是人類以往是可以嗅出環境是否危險的。既然嗅覺是跟記憶綁在一起的,那麼當我們在創造新的記憶時,如果能跟這個味道綁在一起,在聞到這個味道時,我們很可能會因此而感到安全。依我自己的經驗是,當我覺得我的小腦快接手時,如果我噴一點當初用的香水,能夠比較快平靜下來。
如果你有慢性創傷症候群,我建議你要不就移除創傷源,要不就克服這個疾病,否則持續高升的壓力荷爾蒙一定會嚴重影響你的健康,除此之外,它也可能會對你未來關係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比如,有個女生在年輕時談戀愛被男生背叛了,她可能會因此不相信異性,而且會在與異性相處時出現小腦溝通的情況。小腦一出現溝通,人就只可能防衛、保護自己,不會管她是不是傷人。如此一來,這個原本被傷害的女生,就可能開始持續傷害別的男生,因此而錯過美好的愛情關係。
如啟慧因為當初的創傷源是老師,所以當他跟其他老師相處時,很容易就會出現用小腦溝通的情況,也因此會常常跟老師起衝突。如果這個疾病不痊癒,他很可能會帶著這個病進入職場,那他跟老闆相處時,也很可能會繼續用小腦溝通,跟老師起衝突可能只會影響學業,但跟老闆起衝突可是會影響事業的。啟慧很聰明也很勇敢,他有跟父母求助,父母也很配合他,我很確信,啟慧能把這個病治癒,不會讓它左右自己的命運。
創傷會遺傳
很多人的情緒記憶並不是自己親身體驗取得的,很多記憶是上一代故意或不經意傳給我們的。這個情況我在做學生心理諮商師時,於種族之間的矛盾體悟最深。在我的諮商過程中,多數時候如果我問學生,要不要學怎麼管理老師,他們都會很樂意。只有黑人學生面對白人老師時,他們會拒絕我提供的方法。主因是他們根本就不相信白人老師會公平的對待他們,這個情緒記憶不見得是他的老師給他的,多數是家庭給他的。
所以,不是只有人與人相處時會有小腦溝通的情況,種族與種族間、民族與民族間、黨與黨間、國與國間,也常有上一代的創傷傳給下一代的情況,而出現世代間都用小腦溝通。當小腦接管,小則停滯立法、走向訴訟、經濟制裁、斷絕文化往來,大則戰爭。
就像前述的一樣,原本情境中危險的判定現在可能已不適用,但如果我們繼續只用小腦溝通,而不用大腦溝通,那麼我們最害怕的危險情境多數都會發生,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也就是,你對他人的期盼,往往會因為你的小腦溝通而被實現。
所以,如果黑人小孩覺得白人老師不會公平的對待他,那他每一次跟老師溝通時都因為遺傳的情緒而使用小腦溝通。用小腦溝通的人沒有策略,只有防衛和攻擊,所以老師被攻擊久了就不會喜歡他,那不是因為孩子是黑人,而是因為老師是人,此時老師的配合度就會開始降低。這時,小孩就會覺得老師不喜歡他一定是因為他是黑人,而老師是白人。本來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現在因為情緒記憶的遺傳,變成了種族與種族間的衝突。
所以,種族與種族間、民族與民族間、黨與黨間、國與國間、人與人間如果不根本的做創傷痊癒的功課,學習如何讓大腦與小腦合作,那關係想要和平、世界想要和平,談何容易?
()
(作者為美國NTA認證自然醫學營養治療師、美國加州大學學校心理諮商碩士。原文刊載於賴宇凡《守衛你的情緒界線》一書/如何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