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是一種結合快速靈巧且又渾厚高爆發力的運動,各項競賽動作結合跑、跳躍、加速、減速急停、轉換方向等下肢動作;配合上肢肩部、肘部和手腕等和軀幹的平衡,將羽球擊發出去目標地,或快或慢讓對手難以招架,且又需觀察對手動作,回應對手的不同球路,大部分競賽在硬地球場舉行,地面反作用力頗大,且球鞋底為生膠,阻力大;因此在劇烈競賽中,會消耗大量體力,可能發生運動傷害。
國外研究顯示,羽球運動傷害因各年紀運動量和劇烈程度不同,常會引起傷害的動作包括轉身、快速動作突然變換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後方向的改變比上下方向更高),扭轉肢體或彎曲動作等。
多年來臺灣對羽球運動相當熱愛,尤其在近年來國內選手在國際賽事中展現高超球技,且得到許多光榮錦標後,更受到許多國人的追隨,羽球風氣更盛行而為之瘋狂,許多人求教於高手教練,且由於球技進步後,競爭程度更大,趣味十足,但相對羽球運動傷害的發生率也會提高。
根據羽球運動的受傷機制而言,簡單而言,排除身體體能不佳時不宜劇烈運動的情形外,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
1. 過度運動造成慢性勞損:
羽球選手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包括肌腱發炎或斷裂,如髕肌腱炎、膝部內副韌帶或外副韌帶炎、前十字韌帶損傷或斷裂、膝部半月板磨損、足踝跟腱炎(阿基里斯氏腱炎)或斷裂;肩部旋轉肌腱炎、棘上肌發炎、肘部肌腱炎(俗稱網球肘)、手腕(扭傷或韌帶損傷等);肌肉拉傷(如大腿股四頭肌、小腿腓腸肌等),此外腰背部肌肉拉傷也很常見,尤其是未在運動前從事適當拉展動作時,很常在運動中拉傷背部而發炎疼痛;足底筋膜炎、足底皮膚破損、或局部角質增生形成雞眼,這些都是過度使用所造成。
其中膝部乃是發生羽球運動傷害的最常見部位,骨科門診不少因為輕微疼痛而求診的病患,且也會見到一些肌腱斷裂或韌帶斷裂的病人;有時在競賽中為攻擊或救球做出一些超出體能限制的動作,可能造成身體承受太大的張力或壓力而骨折,例如常見在跳殺動作後落地時,跟腱受力過大而造成斷裂,有時在救球時膝部彎曲太急太大,也可能造成十字韌帶斷裂。
2. 運動中發生意外:
被外來物體擊中,包括隊友的球拍或球擊中臉部或身體、被隊友撞倒、自己絆倒或滑倒、打球不慎打到自己的身體或眼鏡,被對手的攻擊強勁球打到等,尤其是眼睛等脆弱部位,造成重傷害,這些都應注意防範。
在防範羽球傷害上,應進一步明白傷害機制,注意膝部的防範訓練,以適應羽球中常見的動作轉換方向的需求,減少傷害發生。平日落實運動安全防護和正確的羽球動作與保護觀念,在運動前完成各項暖身保健動作,如拉筋/伸展、熱敷、穿用彈性襪和護套,都有助於防範。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