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英國研究:若症狀好轉不需服完抗生素療程? | 健康遠見
醫療

英國研究:若症狀好轉不需服完抗生素療程?

【專家觀點】
英國研究:若症狀好轉不需服完抗生素療程? 圖/Pixabay Matvevna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的CDC及醫界過去一致認為,一旦醫師開立抗生素給病人治療疾病,若是病人自行提早結束抗生素療程,可能無法完全殺滅病菌,進而容易導致病菌突變及產生抗藥性,建議病人應按醫生處方服完所有抗生素藥物,也就是必須完成一整個療程。

但是,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布萊頓與賽瑟克斯醫學院等10名傳染病學專家2017年7月26日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儘管依據WHO的指引,建議病人應該把醫生開的抗生素吃完,但是他們認為,如果病情已然好轉,卻仍然一成不變地遵照醫囑服完整個抗生素療程,其實才是造成全球致病菌橫行的原因。

此研究第一作者英國布萊頓與賽瑟克斯醫學院(Brighton and Sussex Medical School)的傳染病學教授盧維林(Martin Llewelyn)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數個抗生素研究結果,比對抗生素建議療程與有效性、抗藥性之間的相關性,發現病人病情好轉後,縮短抗生素療程,其治療成效並沒有顯著差異,也不會因此產生抗藥性。

當病患服用抗生素時,對抗生素敏感的病菌會逐漸被有能力抵抗抗生素的病菌取代,而這些病菌將會伺機引發感染。也就是說,服用抗生素的時間愈長,那些能夠抵擋抗生素的病菌就越能在體內生長壯大。所以英國醫師建議,應該停止繼續宣導「服完抗生素療程」這樣的理念。

但是,有幾種以下情況,抗生素的療程就必須完成,像是免疫系統遭到破壞、或是病菌生長緩慢、具有潛伏期,如此一來,就有必要延長抗生素的療程。例如,用以治療肺結核的抗生素療程就有必要被延長。下表為英國醫師評估後抗生素療程的建議日數:

英國研究:若症狀好轉不需服完抗生素療程?_img_1

英國免疫學會會長暨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奧朋蕭(Peter Openshaw)教授亦持相同的看法,贊成縮短服用抗生素的時程,他認為抗生素的劑量應該只要足夠將病菌量削減至病人可以靠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應付的程度即可。

2015年2月16日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吉爾伯特(Gwendolyn L Gilbert)教授發表在《澳洲醫學期刊》(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的研究報告認為,大多數免疫功能正常的病患在服用抗生素數日,已足夠將體內病菌數量減少到可以讓免疫系統接手,去清除剩下的病菌,除非是病人的免疫機能受損,又或是感染部位屬於抗生素難以到達處,否則根本就不需要用抗生素將病菌趕盡殺絕,因為一旦輕度感染的症狀已經排除,停用抗生素的風險就已非常低。

此外,美國CDC的抗生素管理辦公室主任希克斯(Lauri Hicks)認為,雖然抗生素療程的長短仍有斟酌的空間,但病患應該先諮詢醫師,不應擅自決定停不停藥。潘老師認為,交由醫生決定,當然是最好。所以住院病人確實可以交由醫師決定,但對於廣大的門診病人,藥物一旦開出,到底吃完或是不吃完,才是今天問題核心的所在。

另外,對於此篇最新的研究報告,也有專家學者持不同的意見與看法,像是英國皇家家庭醫師學院主席斯托克斯.蘭帕德(Helen Stokes-Lampard)則認為,症狀好轉不一定代表已徹底消滅病菌。此外,一旦改變抗生素使用指引,要病患感覺緩解就中途停藥,可能更加會讓病患感到無所適從與迷惑。

潘老師特將專家學者們所持兩派意見及看法彙整如下,供大家參考:

•  正方(不論症狀是否好轉,要把所有抗生素吃完)

1.  停止用藥,會造成抗藥性菌株。

2.  症狀好轉,並不代表已經痊癒。

3.  隨便改變口號,會造成病人迷惑(confused)。

4.  預防性用藥,也要全部吃完。

5.  病人免疫系統有問題,必須全部吃完。

•  反方(當症狀好轉到一定程度,就應該不要再吃抗生素,特殊情形除外,像肺結核用藥)

1.  只要病情好轉到一定程度,就該停藥,否則會引發其他感染。

2.  降低抗生素使用,才能解決抗藥性問題。

3.  使用抗生素時間太長,才是產生抗藥性的根源。

4.  實驗證明縮短抗生素療程,療效並未打折(除TB外)。

5.  門診病人在許多國家根本不可能每天去醫院(台灣是例外,就醫天堂),請醫師評估好了沒有。

6.  全世界都知道「用藥越少越好」的黃金守則。

7.  抗生素用藥越久,對身體的副作用越大。

曾有不少民眾詢問過潘老師有關抗生素的問題,很多人都把抗生素與消炎藥混為一談,其實這2類藥物是完全不同的療效與作用機轉,只有在因為細菌所引發的感染,才能藉由抗生素來消炎,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發炎都能用抗生素當成消炎藥,基本的觀念必須先確立,這兩種藥是不一樣的。

一旦出現發炎現象,一定要就診,由醫師作專業的診察與判斷,千萬不可自行購買或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服用。而衛福部為了建立民眾對抗生素使用的正確觀念,推行了所謂「三不政策」:

1、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是屬於處方用藥且種類繁多,必須經由醫師的專業評估判斷,再決定是否使用或使用何種抗生素,絕對不能因為服用某種抗生素覺得很有效,私底下到藥局購買服用。

2、不主動要求:抗生素對於非細菌造成的感染與發炎是無效的(例如病毒感染),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不但造成肝腎的負擔,還可能產生如過敏反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此外,抗生素還會消滅腸道內的有益菌,導致腹瀉的情況。

3、不隨便停藥:針對不同菌種導致的疾病,抗生素治療的療程長短都不一樣,服用藥物時,應遵從醫囑,切勿自行停藥。

而這次英國醫師所點燃引爆的話題,就是針對三不政策的第三不—「不隨便停藥」而來,身為高級知識份子的你我,看完這篇討論文章後,你又認為如何呢?可以在下面留言,我們也討論、討論。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教授)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