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研究指出,婦女在產後骨密度會下降,尤其加上哺乳會增高鈣流失,早年營養狀況不良時,曾有「生一個小孩,掉一顆牙齒」的說法,並未言過其實。人體研究發現,施行全母乳哺育的婦女,每天從乳汁會流失平均210毫克的鈣,而哺育雙胞胎或三胞胎的婦女則會增為兩倍或三倍。
利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評估嚙齒類動物發現,在哺乳期間會流失25~35%的骨量、鈣量和骨礦質量,且會使脊椎和股骨或脛骨的生物力學強度、剛性和硬度變差達約60%,而產後全母乳哺育嬰兒的3~6個月期間,授乳婦女腰椎(骨小樑量較多)骨密度會減低平均達5~10%,而皮質骨(髖部、前臂、全身)等部位的骨密度減少量較少,或無明顯變化。顯微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類動物,或用高解像力周邊定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哺乳婦女發現,哺乳會使骨骼顯微結構變差。
臨床資料證實,長期哺乳和增加哺乳量時,會使授乳婦的骨礦質流失量增加,若未適量補充鈣和維生素D,可能會使產婦在產後發生短暫骨鬆症,尤其是本來骨量即較低的婦女或未注重飲食的婦女,風險可能相當高;嚴重者不但骨密度明顯降低,會增高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短期風險,可能合併脊椎多處骨折,即為產後骨鬆症。這些婦女宜停止哺乳,並補充足量維生素D和鈣,必要時須使用骨合成藥物來治療。
所幸在斷奶後,婦女的骨骼造骨細胞會增高功能,沈積新生骨質,進行骨化,恢復先前所含骨礦質量,且骨強度也會復原,但高解像度影像檢查仍可發現骨小樑消失、骨皮質變薄和骨皮質內孔隙增加等變化。在斷奶後使骨骼復原的因子和機制尚未明白,所幸大部分流行病學研究指出,曾經有哺乳史的婦女發生低骨密度和脆弱性骨折的風險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且反而具有保護作用。
至於骨密度復原的時機如何?在2017年8月的 Arch Osteoporos. 中,加拿大學者研究共收案31位婦女,施行純母乳哺育經過6個月後,比較其骨密度值;結果發現6個月後其腰椎骨密度增高4%,胸椎骨密度增高5%,股骨頸和全髖部骨密度則未改變。大部分婦女受試者並未完全停止哺乳,即在後續6個月內繼續每日哺乳多次,即使如此,在後續6個月之間其骨密度仍有顯著增高。可見即使在哺乳期間,骨骼被吸收分泌到乳汁內,但正常生理狀況下,一旦停止哺乳,這些骨骼缺失的礦物質會大致恢復。
目前國民營養改善後,授乳婦一旦停止哺乳,通常可使骨骼缺失復原正常,回到懷孕前的數值,不但顯微結構改善,且骨強度也可復原正常。在停止哺乳後,可能有多種荷爾蒙和臨床因子會影響其骨骼復原的程度和速度,但與副甲狀腺素的關係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但無論如何,生產後的骨骼調理切勿輕忽,才能讓產婦有個健康的身體。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