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一名頑固性癲癇女患者突然發作,因無障礙空間不足導致患者平躺在車站大廳地板休息約一小時多,據統計目前國內約近23萬名癲癇病友,但國人對此病缺乏瞭解,經常引發誤會。
癲癇為許多疾病併發產生的後遺症,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只要是任何傷害到腦皮質時都可能導致癲癇發作,只有少部份單純來自遺傳因素,而其他常見的病因如:腦血管疾病(腦中風、腦血管畸形)、生產傷害、發炎性疾病(腦炎、腦膜炎)、頭部外傷、腦瘤、腦膿腫、腦部退化性疾病(如癡呆症)、代謝障礙(如缺氧、電解質不平衡)、內分泌障礙(如:低血糖)、重金屬中毒、藥物中毒或過量(如重鎮靜劑、油溶性維他命A、D、或含抗組織的感冒藥)等。
癲癇在民間被稱作「羊癲瘋」或「豬母癲」,但其實與動物一點關係也沒有,早期醫學知識不普及,依其發病狀態而取其名,但對患者來說略帶不尊重及有歧視意味。
癲癇是由腦部不正常放電所導致的,其現象包括失去意識、身體僵硬及一連串的肌肉繃緊又放鬆等。大略分為四種:全面發作「大發作」、全面發作「小發作」、局部發作「有意識」、局部發作「無意識」。
一般發作時5分鐘之內就自行恢復,旁人不需要強壓或企圖搖醒患者,且當病人牙關緊閉時,請勿強行撬開牙關,以免牙齒脫落,阻塞呼吸道。建議讓病人側躺頭頸部並解開衣物束縛,保持呼吸順暢;避免二次傷害︰幫患者移除身邊周圍尖銳物、障礙物,在病人的頭頸部或身體下墊衣物或軟墊,避免抽搐時撞傷。但只有大發作較為嚴重,需要旁人的注意,當倒地不起、全身抽搐、牙關咬緊,有的伴隨口吐白沫,或大小便失禁,其發作時間過長,意識一直沒有恢復,建議緊急就醫。
【文獻摘要】
《素問,奇病論》:「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為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臨證指南醫案,癲癇》:「癇病或由驚恐,或由飲食不節,或由母腹中受驚,以致臟氣不平,經久失調,一觸積痰,厥氣內風,猝然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氣反然後已。」
癲癇在中醫稱為「癇病」,多因先天或後天因素,如七情失調,飲食所傷,腦部外傷,或先天遺傳,先天稟賦不足等,致使臟腑受傷,痰、火、瘀為內風所觸動,致氣血逆亂,蒙蔽清竅而成。病位在心腦,與肝脾腎有關。
治療時當以急則開竅醒神豁痰以治其標,控制其發作;緩則祛邪補虛以治其本,多以調氣豁痰,平肝熄風,通絡解痙,清瀉肝火,補益心脾肝腎等法治之。突然發作以針刺等外治法開竅醒神以促進甦醒,再投以煎劑,平日當調臟腑陰陽。
治療二年以上無效的癲癇,稱為「頑固性癲癇」;中醫認為癲癇發作,是因體內肝系陰陽失調,「肝風內動」造成腦部神經不正常放電,必須利用具鎮肝息風的天麻、龍骨、鉤藤、石決明;蟲類藥物,如蜈蚣、地龍、全蝎、僵蠶等能加強熄風解痙鎮癇之功效。輔以頭部針灸治療,對頑固性癲癇患者病情控制效果不錯。建議若有癲癇定史的患者,尋求有經驗專業的醫師,依個人不同體質診斷及治療為佳。
平時可輕揉按摩下述穴位以調整體質來緩解病情,不建議過於勞累時並強刺激穴位導致誘發癲癇發作,具有癲癇病史者,固定回診做定期追蹤為佳;若急性發作時間過長,意識一直沒有恢復,建議緊急就醫。
平時緩解期的保健穴位
• 後谿穴:把手握成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穴道,通督脈,為治癇要穴。具開竅醒神、清熱舒筋、通督脈、固表汗之效。
• 豐隆穴:位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具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之效,可豁其痰濁,疏通腦竅。
急性發作按摩穴位:
• 百會穴:位於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是屬於督脈的穴道,具平肝熄風、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的作用。
• 人中穴:又稱水溝穴,位於人的鼻唇溝正中上1/3與中1/3的交界處,為「醒腦開竅」的重要穴位,具有調和陰陽、鎮靜安神、醒神開竅、解痙通脈等功用。
控制誘因是防止發作的重要措施,生活調攝當避免勞欲過度,平日患者要注意調攝精神,尤其保持心情舒暢,飲食適宜,不但是預防的需要,而且也是治療和防止複發不可缺少的環節。
均衡的飲食、定時定量、足夠的纖維質避免便秘、腸脹等誘發發作;避免飲用過多興奮、刺激性的飲料,如:酒、咖啡、茶;注意飲食,油炸、辛辣等辛燥之品,應當禁忌;每4~5小時內喝水不能超過800~1200c.c,應避免瞬間大量的水份在體內,造成腦水腫與低血鈉引發癲癇發作;平時有足夠的維他命B6的攝取,含有B6的食物包括:啤酒酵母、胡蘿蔔、雞肉、蛋、魚、肉類、深綠色蔬菜、菠菜、葵瓜子、核桃、小麥胚芽等。工作時避免勞碌過度,另外,本病患者不宜從事高空、廚房、駕駛及水上等工作,生活中也應注意安全。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Sajee Rod)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