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以〈長照邊緣戶悲歌 「合法安置機構費用比我的薪水還高」〉為標題的報導,點出台灣長照2.0排除機構式照護及長照經濟上負擔等問題。宜蘭是全台第一設置長照局的地方政府,仍出現三個家庭因無力負擔龐大、長期的安養費,委託未立案的機構照顧事件,再次印證長照2.0政策的缺失,忽視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政府應將機構式照護納為服務項目,尊重老人的人權,給予老人有尊嚴活下去的機會。
宜蘭市日前發生老人從廁所的鐵窗向外求救案件,再次顯示長照2.0所呈現制度上的缺失。長照2.0雖強調在地化、社區化的照護體系,在現有服務架構下,居服的人力、提供居服單位都已不足,僅三成失能者得到居家服務,且居服覆蓋率僅三成八,又排除社區機構式照護,讓許多長照家庭一根蠟燭兩頭燒,不知所措。
宜蘭所發生的案例中,二位是失智老人,一位是中風患者,來自三個無力自行照護的家庭,且又不符合低收入公費安置條件,若送合法的安置機構,「費用比我一個月薪水還高。」其中一位家屬無奈如此表示,以她薪水2萬6千元,根本無力負擔1個月3萬元的合法機構的安置費用,只得選擇未立案的機構照護,求得只是能活下去,早已拋棄尊嚴。
政府長照政策目的是應給予有長照需求者一個有尊嚴的生活條例,無論是社區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機構式照護、或是家庭自行照護等不同模式,政府提供每一位符合條件的國民平等的服務,分別依申請者的經濟條件、失能、失智的等級給予不同的給付內容,應尊重家庭的選擇,由民眾根據需求,決定長照服務提供者與照護模式。
目前長照2.0卻是疊床架屋的服務體系,複雜的程序非但困擾著一般家庭,也造成服務提供的民間團體苦不堪言,嚴重的是服務量能不足,僅能一周五餐的送餐,居家服務也僅是一個月40至50小時,平均一天不到兩小時,讓老人常著餓肚子,家庭無法安心工作以維持家計,稍有能力的家庭會申請外籍看護,造成外籍看護人數持續不斷成長,至今年8月已達246,485人,經濟上無法申請者,只好尋求能活下去的方式。
這次出現三位案例,有兩位69歲老人都是老照護老的困境,他們均無直系血親,分別是70歲以上的哥哥及堂哥負擔照護,會選擇未立案的機構照顧,唯一的考慮是經濟可負擔。今天若是長照2.0能伸出援手,經濟上給予補助,深信他們可選擇合法的機構安置,只因長照2.0遺棄他們,他們要活下去,只是活的如此無奈。
蔡英文總統說要讓長照2.0「找得到、看得到、用得到、付得起」,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的民調結果,政府的長照卻是「很難用」,原因就在「三不」:「民眾不知」、「服務不足」、「分配不均」。宜蘭市發生的案件是對蔡總統,及還在「新手上路」的衛福部長陳時中狠狠打了一巴掌,長照2.0是讓老人活的那麼難嗎?期望能早日改弦易轍,加速落實以人為本的長照服務,將社區式機構照護納入長照2.0,讓弱勢家庭能活下去。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