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患者前來就醫,之前是在報關行工作需要騎機車,負責外務收、送文件表格等相關工作,因考量收入太少遂行改跑計程車,但工作時怕計程車發生擦撞,所以腸躁症嚴重發作一個月,且開計程車不方便停車找廁所,故前來就醫。遂開立中藥胃苓湯等方,服用兩周症狀明顯改善但仍不斷根,所以建議患者改回原來的工作,腸躁症則不再發作。
大腸激躁症是門診常見的腸胃疾病之一,在台灣約每10位成年人就有一人曾為腸躁症所困擾。腸躁症IB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又稱為大腸躁鬱症、急躁性腸症候群、腸道激躁症等,腸躁症不是腸道本身有實質病變,或是受到感染、發炎引起的,但因患者的腸道特別容易痙攣或敏感,以致影響了正常消化功能而出現腹痛、排便型態及次數改變的症狀,一般認為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主要常見症狀包括:腹脹、腹鳴、腹痛、嗝氣、便秘或腹瀉等,不適症狀往往會隨著排便而暫時消失。但另一方面,又會隨著工作、情緒劇烈波動、課業或家庭、精神壓力等因素而引發,不斷地反覆再發生,嚴重時可影響生活品質。
腸躁症患者以經常腹瀉來表現,也有的則是特別容易便秘,或是腹瀉與便秘交錯反覆發生。
• 腹瀉型:在發作期間,1天內可以排好幾次便,且總覺得排不乾淨,大多排出不成形的軟便。
• 便秘型:有時連續幾天無便意,且每次排便都很困難,才能勉強擠出些許糞便。
• 混合型:時便秘、時腹瀉。
上述3種類型的患者除了排便型態、次數異常,亦有腹脹或腹痛等症狀,但在排便或放屁後就會稍稍改善。
但若臨床症狀出現發燒、大便帶血、大便帶黏液、貧血、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嚴重腹痛等非典型腸躁症症狀,則要小心是否為腸躁症以外的其他疾病,如:腸道腫瘤疾病(如:大腸癌)、腸道發炎性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和腸道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或細菌性腸炎)。也建議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及治療為佳。
腸胃道、消化系統的問題在中醫是屬於「脾胃」的範疇,「脾」在中醫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不是只有西醫所說的脾臟器官,還包括了胃和整個大小腸系統。在金元時代著名醫家李東垣在其《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飲食物化生為水穀精微,並把水穀精微轉輸到全身。飲食入於胃,經過胃的初步腐熟,下送小腸,「泌別清濁」,其中精微的部分通過脾氣散精以布散全身。脾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正常,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乃至筋肉皮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濡養,從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機體保持健康。
若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減退,則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不能被身體充分吸收、輸布,則見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和完穀不化等疾,也因化源不足而出現心悸、頭暈、食少、體倦、舌淡、脈弱等證。脾屬土,應該保持在乾燥的狀態,如果脾胃過濕,身體就會失調,如拉肚子或腹瀉;而容易緊張、情緒起伏大則肝木克脾土症狀可見腸鳴,腹痛,泄瀉,腹痛必瀉而瀉後稍舒;喜歡睡前吃東西或生活、工作、課業、精神壓力大的人,亦容易腸胃不舒服。加上長期的錯誤飲食方式,喜歡吃就拚命吃,不斷刺激腸道,久了當然會出問題!
(圖片來源:Pakutaso 3934)
日常保健穴位
• 足三里:小腿的正面,脛骨外側一橫指寬。膝眼下方3寸(四指幅寬)。將食指放在膝眼上,其餘三指自然貼近小腿,無名指下緣所到之處即是。足三里是顧胃的重要穴位,可消脹氣、助消化,強化腸胃功能,防止胃痛。
• 中脘穴: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處為中脘穴位所在之處。可改善胃痛、胃酸過多、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部脹痛等症狀。另外,對改善食欲不振、脾胃虛弱、便秘、腹瀉也有不錯的療效。
中脘穴配足三里穴可治療脾胃虛弱。胃的功能要靠脾的陽氣來推動,脾胃功能才能逐漸活絡起來。
• 天樞穴:腹中部,臍中旁2寸,腹直肌中。有疏調大腸,扶土化濕,和營調經,理氣消滯之功效。
建議易偏腹瀉的患者,禁食冰水、乳製品如牛奶、起司、優酪乳等,在平日應經常食用具有補益腎陽、溫暖脾陽作用的食物,如韭菜、乾薑、花椒等。而偏便秘者要攝取足夠纖維質及足夠的水分以利潤腸排便,降低產氣或便秘,但應少喝含酒精、咖啡因、生冷食物等容易刺激腸胃的食物。
中醫認為,大部分的腸躁症患者可由飲食、生活習慣和壓力管理來控制或緩解,建議可以適當做些規律的運動,瑜伽或透過深呼吸或是腹式呼吸來強化自律神經系統中的副交感神經系統,可放鬆緊繃的身心並減緩焦躁不安的情緒所造成的腸道不適,也可幫助放鬆腹部肌肉,促進正常的腸道運動。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anucha maneechote)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