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2.0政策執行兩大要點是錢與人,兩者到位,服務才可能出來,缺一不可。在蔡英文總統強力要求下,立法院完成修法,今年將是長照基金有史以來最高的一年。但「人」的部分還沒有解決,衛福部急於將錢花出去,走短線方式,放寬申請提供服務團隊的標準,可能錢花了,民眾還是得不到長照服務,產生更多糾葛。
錢有了,要如何運用?長照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錢就沒地方支出;長照服務體系尚未建立,是因為過去未能培育人才及提供服務的團體,這是衛福部的一大困境。
衛福部審視過去與長照有關的服務提供者,以非營利組織為主、醫療機構為輔。非營利團體長期依賴政府標案生存,都是拿到標案後,才開始找人、訓練人;新的非營利組織更非一朝一夕可培植出來。於是衛福部策略:鼓勵現有非營利組織承接更多服務單位,擴大服務量能;另一方面,找醫療機構提供長照服務。
醫療機構有現成資源,欠缺的是長照專業訓練。但醫療機構對長照的思維是否能吻合生活照護為主、醫療照護為輔的世界潮流?將是最大的挑戰。這次17家醫院全數申請通過A級服務單位,卻都欠缺社區A級服務單基本需要的日照服務與居家服務的經驗。
長照2.0整體服務思維以在地化、社區化的生活照護為主、搭配醫療服務,是這些醫療機構過去從未有的思維與服務,需要時間及訓練;接著的挑戰是A級服務單位必須搭配B級及C級,要走出醫院,尋找社區資源加以聯接,這將是醫療機構另一挑戰。
這與4月衛福部推出全省21家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如出一轍,其中20家是醫療機構,過去就提供失智症患者醫療服務,但少有願意提供失智症生活照護服務或諮詢,更沒有一家提供照護計畫。4月為配合衛福部長陳時中前往參加世界衛生組織會議做宣傳,匆忙掛牌,至今仍無法提供失智症照護服務,原因也是沒有人才,服務如何生出?
去年11月全台17組A—B—C服務模式運作後,多元評估量表使用、載具運用、費用申請與核銷、人力召募等問題叢生,尚未解決。接著衛福部各單位收到長照基金額度,今年僅剩下5個月,急於要將錢用出,現在狀況就是:同一服務項目有不同單位提供預算,資深的服務團體懂得如何申請及運用,使得提供一項服務,可申請多筆預算;而許多醫療機構紛紛跨入長照服務,先占先贏,是否能立即提出服務都不是重點。
上述亂象正是長照2.0兵荒馬亂中出現的。希望政府能正視這一問題,否則錢花了,民眾還是得不到服務,長照體系也無法建立,誰該負政治責任事小,社會如持續產生長照家庭悲劇才是嚴重的事。
(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