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空污問題日益受到重視,主要參照指標細懸浮微粒(PM2.5),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以往文獻證實,PM2.5能自由穿透人體細胞組織,藉由血液循環,跑遍全身各處,進而提高心、肝、肺、腎與大腦等重要器官病變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一份最近發表在國外期刊《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的報告指出,孩童常在車水馬龍時步行上下學,暴露在高濃度PM2.5的環境中,此舉不僅傷身體,且還會阻礙認知發展,妨害課業的學習。
該研究由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ISGlobal)的科學家馬.阿爾瓦華斯-佩德羅(Mar Alvarez-Pedrerol)博士和同事佐迪.桑德(Jordi Sunyer)博士共同主持,他們針對1200名來自39所學校且年齡介於7至10歲的小朋友進行追蹤調查,目的在探討走路往返學校的孩子,空污是否會影響他們的心智功能。
過程中,所有人定期接受神經心理測驗,而平時上下學接觸到的空污情形也持續受到監測。待一年過後,結果發現這些孩童認知發展的良窳和空污程度有密切關聯,而當中以工作記憶最為明顯。
所謂工作記憶係指新接受的資訊和儲存在腦中的舊資訊初次結合形成記憶的歷程,簡單來說就是記住工作順序和步驟,進而提升工作效率。一個人在抽象思考、邏輯推理與問題解決方面要有好的表現,工作記憶能力往往是關鍵。所以工作記憶能力弱的孩子,常見容易分心,對於執行指令、完成作業感到吃力。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如果上下學途中的PM2.5指數和黑碳(註:生物質燃料或石化燃料燃燒產生的顆粒物)含量分別增加4%,孩童的工作記憶能力會下降4.6%和3.9%。而相較於女生,男生對PM2.5和黑碳帶來的影響似乎更加敏感。
其實研究團隊先前曾在知名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卷》(PLOS Medicine)發表過類似的論文,當時是針對2715位同樣是7-10歲的小朋友進行追蹤調查。他們也是定期接受心智評估,只是空污監測地點是學校和鄰近周遭。
結果發現學校空污程度高的孩童,他們的認知發展明顯比空污程度低者還要慢。比方說,低空污學校的孩童在一年的研究期間,工作記憶能力提高約11.5%,而高空污學校的孩子卻僅提高了7.4%。
由於改善空污並非一蹴可幾,需要政府、產業界與民眾長期的通力合作,故專家建議空氣品質不佳時,家長應提醒孩童外出務必要戴口罩;下課儘量待在教室;由外頭進入室內時,需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例如洗手、用紙巾擦臉與清潔鼻腔;不要在走廊嬉戲、奔跑或喧嘩,以免呼吸頻率增加。
另外,校方也要能適時要求關閉教室門窗,避免孩子於PM2.5指數過高下還於操場上課或運動,當下所處的空間若有空氣濾淨器可用會更好,相信如此方能減少空污對孩童身心帶來的危害。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