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自行車是全世界各地風行的休閒運動,有些國家更用於大眾運輸。許多國家如歐美和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城市,配合建置有利自行車族的友善環境,清除道路高低不平的障礙,便利推廣騎自行車,一則可以運動健身,二則可以減少大眾運輸的負荷,且可以減少汽油和環保,台灣也逐漸擴展自行車的友善環境,在許多城市逐漸增加一些專用路線供自行車族使用,且加上U-BIKE和O-BIKE的引進,增加許多特定供車點,讓這些公用自行車的便利性更為增高,無形中會使自行車人口數急速增加。
但由於自行車族人口的相對增多,近年來自行車相關傷害快速增多,各國研究報告指出此一事實,例如澳洲世代研究報告指出,自行車成年騎士的車禍發生率估計為每1000公里數發生0.29次車禍(95%信賴區間:0.26–0.32),其中需尋求醫療者約佔8%。受傷種類中,以頭部外傷佔很大比例,這些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遺症,因此對於訂定公共安全策略非常重要。
英國因自行車車禍發生嚴重頭部傷害而住院的自行車騎士中,戴用安全帽可減少80%顱內傷害,減少86%硬腦膜下血腫,和88%顱骨骨折,可見對自行車安全帽對頭部直接撞擊有保護作用;但對顱外傷害並無其他特殊效用(PLoS One. 2017 25;12(9):e0185367.)。
南韓在2012至2014年的車禍統計顯示,共有529,278件車禍,其中有58,352件(11.0%)與自行車相關,2012前半年為7,894件(10.2%),2014後半年增為12,882件(12.2%)(p < 0.001),發生嚴重後果則從5.0%降至4.2%(p <0.001),同一期間自行車騎士戴用安全帽的比率則從14.2%增為20.3%(p < 0.001),且未使用安全帽者引起重傷害者會增加81%,可見使用安全帽仍有其效果,嚴重後果最常發生老年人(65-74歲)和很老的老人(≥75歲)(PLoS One. 2017, 13;12(7):e0181362.)。
但在另一方面,台灣報告利用2009至2015年創傷登錄系統資料,分析因自行車車禍住院病患的研究指出,使用安全帽者的自行車騎士死亡率(5.3%)並未低於使用安全帽的自行車騎士(3.7%),可是機車騎士使用安全帽者的死亡率(1.1%)則低於未使用安全帽者(4.2%)。(BMC Public Health. 2017, 7;17(1):639.)。
其他台灣研究顯示,自行車車禍的住院死亡率高於機車車禍,約為1.2倍,若傷害嚴重度指數大於≥25者,自行車騎士的死亡率為機車騎士的4.4倍。其可能原因包括大部分的自行車安全帽都較輕便,保護效果可能不如機車的安全帽,且機車的速度較快,但自行車都被較快的車輛所撞擊,這些都是可能原因。
在自行車區限制重型貨車進入,可能減少一些傷害。由於目前開發出許多自行車的行程,有些在城市之間進行自行車旅遊,這些騎士更應注意安全,因為在公路上騎自行車,其車速較快,且發生車禍時都可能是致命的撞擊,尤其頭部傷害會引起嚴重後果和死亡,但台灣目前並未強制自行車騎士戴用安全帽,且如何設計完善的安全帽才能有效減少頭部傷害,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