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桑,你穿這麼水要去哪兒啊?」難得看到鄰居的婆婆盛裝打扮,準備要出門,我不禁好奇探詢。「嘸啦!今日要去拿獎,所以袂當黑白穿!」婆婆害羞地回應。待進一步了解,原來是她榮獲績優志工的殊榮,要去文化中心接受表揚。
老實說,婆婆每天搭公車去美術館當志工,就算颳風下雨也不缺席,至今已持續15年,無私奉獻的精神實在很了不起。曾問她為何如此堅持,其坦述反正在家也沒事,透過當志工交到不少朋友,也學會許多東西,每天生活都過得很有意思,一天不去就渾身不對勁。
看到婆婆總是精神矍鑠,笑口常開,即使已古稀之年,依然熱情有活力,我想從事志願服務活動應該是功不可沒。一份前陣子發表在國外權威性醫學刊物《英國醫學期刊》(BMJ)的報告就指出,當志工能促進心理健康且增加幸福感受,值得大家關注。
該研究由英國南安普敦(Southampton)大學的統計學家法伊扎.塔巴桑(Faiza Tabassum)博士所主持,其和伯明翰(Birmingham)大學的學者合作,針對一項大規模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試圖瞭解擔任志工對個人心理福祉帶來的影響為何。
在這項長達17年的縱貫性調查中共有66343位成年民眾接受問卷訪談,他們除需提供基本資料外,也要告知平時參與志願服務活動的程度,並填寫和心理健康有關的評估量表。在回收問卷後,擔任志工的情形被分為四種等級,依序是經常(每周至少一次)、偶爾(每月一次/一年數次)、鮮少(每年一次或更少)與始終未參加過。
統計發現,有當志工的受訪者約占總人數的21%,且多數在60歲以上,而女性的參與度又高於男性。另外,擔任志工與否和心理福祉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隨著投入志願服務活動的頻率越高,當事人的心理健康似乎就越好,幸福感也越強烈。即使排除婚姻狀況、教育水平、社經地位、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的干擾,結果依然相同。
最重要的是,上述的關聯性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最為顯著,這意味著於生命的某個時間點,特別是在踏入中年後若常去當志工,心理健康會受惠較大,本身也會比較快樂。
研究者表示,擔任志工會給人帶來一種使命感,覺得人生富有意義,可以起到心理保護作用。對於那些退休的長者而言,更可藉此維繫社交網絡,持續獲得人際刺激,避免因陷入孤獨、寂寞與無聊等負向、消極的情緒中,加速失能的到來。
正所謂「施比受更有福」,目前社福領域、醫療衛政、環保清潔、文化教育、農林地政、稅捐機關與警察消防等都有志工的需求,如果行有餘力,不妨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地方,加入志願服務的行列吧!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