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狀況都會有,看我的腳就知道,到處都是傷痕。」視障小提琴家夏官鼎花了半年才適應自己的住屋環境,「首先要知道的就是怎麼走回家。」他說的一派輕鬆,但是其中的艱辛是我們想像不到的。
因為早產導致雙眼全盲的視障小提琴家夏官鼎,陌生環境容易讓他感到不便,因此,一到新環境最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心理地圖」。首先找到附近容易辨識的地標去記憶,「是我們要去適應這個環境,不是這個環境要來適應我們。」他的這番話令人感到震驚,沒有弱者的口吻,而是強者的宣言。
不管去哪個地方,都會需要旁人來協助,坐捷運時,也有捷運保全帶領他出站,「還好我還滿敢問人的,我希望我能盡快掌握這個地方。」
小時候的樂器小玩具讓父母發現夏官鼎對音樂有著不凡的天賦。5歲開始學鋼琴的他,在大學時反而選了小提琴作為他的主修樂器,只因愛上了小提琴所拉出的聲音。
在學小提琴時,最困難的地方是,對於小提琴的構造需要有十足的空間概念,「小提琴與吉他不同,吉他在按弦時有琴衍,做到提示的效果,但是小提琴完全沒有,所以需要對小提琴有空間概念。」
他在學習音樂的路上,並不順遂,剛開始沒有老師願意教他音樂,因為他不會看譜、老師不懂得教視障學生而拒絕,直到夏官鼎遇見了這三位老師:一位他在5歲時遇見的啟蒙老師張瑪莉,為了讓他快樂學音樂,秉持著愛的教育,開啟了他的音樂之路;一位是嚴格的謝文婉老師,交付的功課要完成、要他跟上進度而不斷鞭策他,讓夏官鼎體會到「對音樂負責任」這件事;最後一位是嚴厲的大學指導老師洪寅洲,也是對他來說是位影響最深的老師,在他大一念完時,差點就放棄了音樂這條路,正是老師的一席話點醒了他,而扭轉了情勢。
「如果你轉學,你的耳朵也沒有了環境的刺激,那你可能會因為沒有了刺激就怠惰,實力也跟著退步,基礎不好可以慢慢練,花比別人多一點時間,你一定可以開始跟上同學,只是你需要花的時間比同學多很多而已,我給你10分鐘,想清楚了就打電話給我。」這位「10分鐘老師」改變了他的這一生。
現在的夏官鼎也成為了一位老師,「我也是一位很嚴厲的老師,我上課是不准家長進來觀摩的。」現在除了當小提琴老師,偶而也會接一些商業活動的演出,讓母親不再擔心他的生活。
想要從事「推廣視障音樂教育」的他,希望能夠用自己所學幫助那些有天分但是無法施展長才的孩子,尤其是小提琴這方面。夏官鼎嚴肅的提到,現在學小提琴的視障者屈指可數,他希望能夠將小提琴推廣出去,不希望他的過往歷史重現。
對於視障朋友在音樂上的展望,夏官鼎希望可以辦一場為期2週到1個月專門給視障生的音樂營,期望帶給他們多一點國際觀。
聊起他現在最想做的事,夏官鼎難掩興奮的表情表示:「玩飛行傘!」,想要體驗在空中翱翔的他,談到飛行傘,他的語調提高,表情也豐富了起來。
「沒有能不能,只有要不要。」人生不設限,精彩就在下個街角與你相遇!
(文/邱慶宜;攝影/王致尹)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0 期 2017.12 月號;原標題為〈夏官鼎:「我知道,我可以。」〉
專欄介紹:
自1983年7月創刊,伊甸園月刊已發行數十年,過程中,我們發現需要幫助的人越來越多,層面越來越廣泛,每一個個案、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與難處,我們聽過很多感人的故事,也有聞之鼻酸的憾事,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告訴更多人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情,讓更多溫暖及感動能夠傳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