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老年人口快速增多,美國估計至2030年 ≧ 65歲人口達17%,台灣經建會預估2018年台灣將達14.36%,到2026年達20.63%;這些急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帶來了許多慢性病及健康照護需求,其中骨鬆和骨關節炎的數目增多,骨鬆老年人又常發生骨折,日常骨科作業中,老年人的骨折是常見疾病,鑑於老年骨折病患常會合併高罹病和死亡率,且骨折癒合潛能較差,因此加速老年骨折病患的骨折癒合,成為醫界和公共衛生的重大課題。
老年人發生骨折後,面臨骨折癒合的重大考驗,目前台灣治療老年人骨折的經驗豐富,且骨鬆治療觀念普及,老年骨折病患經骨科醫師適當復位和固定後,大多都能順利痊癒,但仍有一些病患未能完善癒合。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很多,包括年紀、局部骨折型態、營養狀況、合併疾病如糖尿病、腎衰竭等、使用藥物如類固醇等。其中年紀因素影響很大,嬰幼兒的骨折癒合最快,青少年次之,而老年人則較慢,此外局部因素如血管損傷情形、感染、骨折部位的軟組織損傷程度等,都會影響骨折癒合。
有鑑於老年人骨折癒合時間延長,因此在發生骨折後,應及早診斷及治療,施予良好整復與固定,並輔以適當保健,才能如期癒合。在2017年11月的Curr Osteoporos Rep.中,美國學者回顧有關年老影響骨折癒合的機制,包括:(1)年老後免疫反應衰退,使全身性處於促炎狀態,體內免疫細胞包括巨噬細胞,T細胞等,會分泌許多細胞動力素,如多種介白素等,調節骨再塑作用和骨折癒合,進而影響骨折癒合。(2)年老時的血管新生能力變差,減少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骨折部位的血管也可能因粥硬化而減小管腔,甚至阻塞,減少血流供應到達骨折部位的細胞、營養、局部血管生成和骨生成訊息因子、及氧氣等,這些都會阻礙骨折癒合。(3)骨痂內的幹細胞分化成骨母細胞或軟骨母細胞的能力變差,增殖數目減少,影響骨痂形成和骨折癒合過度。這些年老引起的生理變化,會對骨折癒合造成各種不良影響,延遲骨折的癒合過程。
面對不利於骨折癒合的種種挑戰,老年人在發生骨折後,若未能及時康復,常會掉入惡性循環之中,因此除接受必要的手術、復健、物理治療、抗骨鬆藥物之外,更應注意營養的補充。研究證實,許多發生骨折的老人都營養不良,蛋白質、鈣、維生素D等都不足,許多病患發生維生素D缺乏,且在發生骨鬆骨折之後,接受骨鬆藥物的診斷與治療者不到二成。坊間有許多膳食方注意相關的營養補充,但基本上應注意適當的荷重和營養補充,對形成骨痂及其正常礦質化過程很重要;均衡的飲食補充足量維生素A、C、D、鈣、磷及蛋白質,才能促進骨痂生長和癒合。此外,考量跌倒是造成骨折的直接原因,因此心小保護防範跌倒,才能有效防範再次的骨折。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