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柑皮的脆度很妙,帶著些許花蜜感,還有柑橘本身該有的甜酸味。」我左手拿著咬一口的金柑,外型如不倒翁,這是稱為長壽金柑的新品種,右手則是另一款渾圓的寧波金柑,帶有甜韻,酸味微細淡雅,這兩款金柑都適合生食,而常見的橢圓形長實金柑,因為汁酸籽多甜味弱,反而較適合加工。
這幾年談起金柑,除了糖漬加工外,也開始興起鮮食風潮。或許是金柑產量大,卻無法以機械採收,在人力成本高昂的今天,農友乾脆走觀光農園路線,用鮮食招攬遊客。也或許是東南亞和中國的進口金柑蜜餞影響了市場,為了有競爭力,農友乾脆走鮮食路線,因為中國尚未開放新鮮金柑進口,台灣的金柑還有競爭力。然而不久之前,我在超市看到日本九州的新鮮金柑,外觀亮麗,據說十分甜美。
「日本的金柑固然不差,但咱宜蘭的金柑別有味道,無法被取代啦!」農友告訴我,蘭陽平原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多雨且東北季風帶來低溫,每年12月到隔年2月都是金柑產季。理論上金柑一年開花三至四期,因為低溫和雨水,較優的品質大多產於第三期,也就是1月中到2月底。
農友的介紹充滿傲氣,然而眼前結實累累的柑樹後,卻是好幾畝已休耕的水田,想起連高品質的稻米,都面臨被休耕的命運,我突然對於宜蘭金柑的競爭力感到緊張,未來中國或東南亞的鮮金柑真的不會進口嗎?如果這些有價格優勢的金柑進口,宜蘭金柑要如何面對?目前的品種已有鮮食和加工的區分,但我們是否能培育出更多有特色的品種?
「不論鮮食或加工用,兩者的品種和分級都要再精進。」某位經營金棗產業的朋友告訴我,鮮食的稱為金柑,加工的稱為金棗,這樣的名詞在當地已經有了共識。接著的分級除了依著果粒大小、成熟度等,還要根據品種特性找出最有競爭力的加工法。
「怎樣的成熟度或品種適合做金棗果醬?加麥芽糖熬金棗膏?塞糯米糖漬當甜點?」他表示目前的加工品只強調宜蘭金棗,但這樣遠遠不夠,還要更深入更細緻,尤其在東南亞和中國的「金棗」已經充斥市場時,更需做出差異性。
他在我離開宜蘭前說,金棗是有糖味的水果,也就是宜蘭人的糖果,因此身為業者的社會責任,就是要讓宜蘭人可以驕傲的「吃甜」。
我推薦的金柑:
宜蘭縣蘭陽金柑生產合作社
林庭材:0933-985-586
(作者徐仲為食材達人、營養師,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2015年2月12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