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受到少子化、高齡化的影響,許多國家都面臨到勞動力短缺的窘境,紛紛運用國際移工來補充勞動力的不足,即使過去十分排斥國際移工的日本,近年來,也運用技職實習制度,使得日本國際移工人數不斷成長。台灣也開始模仿,正規劃「計畫型移民政策」,以吸引農業、漁業及長照等所需人才,但如果忽略國際人權組織對台灣在國際移工人權上的評價、日本的經驗、國際人力市場的排擠效應,政策成效將大受影響。
至去年12月底,台灣的國際移工共有近67萬多,其中社福類首度突破25萬人,其中除近2千人是家庭幫傭,24萬8千多位的國際移工,在政府長照政策中,被視為「次要」照護人力,台灣從事居家照顧服務的照服員僅有近9千人,則一直被視為長照的「主要」照護人力。
過去至今,在長照十年計畫中,均排除已僱用國際移工的長照家庭,直到長照2.0才開始規劃提供國際移工有關照護方面訓練,這些國際移工是台灣近25萬長照需求的家庭中關鍵性及極為重要的照護人力。
原本排斥國際移工的日本,面對勞動力嚴重不足,致使愈來愈多企業希望有人就好以填補職缺,連國會也立法新增「介護」為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職種,且「實習」年限從三年延長至五年,讓去年日本國際移工人數達到有紀錄以來最多。據厚生勞動省今年1月26日發表,至去年10月底止一年來的國際移工人數增長18%,約127.9萬人,連續五年成長,也是2007年起企業需向政府申報國際移工人數至今最高。
行政院正規劃「計畫型移民政策」,效法日本鎖定農業、漁業及長照等所需人才為對象,來源除了僑外生,還有東南亞國家青年,吸引來台就讀二專五專等技術院校,取得必要技術並在台實習,進而申請工作許可簽證,一段時間後開放永居或成我國技術勞動移民。
去年,衛福部和教育部就已規畫,將招收東協國家15歲學生來台就讀長照相關專科學校,盼學生就學時期,能以建教合作或實習方式擔任補充人力,減緩我國照護人手不足問題。
這項措施早由國發會訂定延攬外籍專業人才專法,其中包括「實習簽證」部分,實習計畫須經核定,每年也有配額限制,希望不影響國人就業。鎖定培育長照等特定領域的中低階技術人力。為考慮「長留久任」勞動力,以移民方式,處理勞動力缺口問題,進一步訂定新的移民條件。
日本吸引國際移工的措施,主要是放寬高技術專業人才的入境,同時擴大「實習」計劃,盼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技術。不過實際運作面,「實習」計劃,早已淪為雇用廉價國際移工的後門管道,為避免此一現象持續惡化,2016年,日本國會通過《技能實習恰當化法》,針對根據「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到日本國內企業和農戶工作的外國人受到人權侵害的情況設定了罰則,加強對接納方的監督。
日本技能實習制度早在1993年推出,希望讓外國人將在日本學到的知識和技術用於本國的經濟發展,但國內外紛紛批評稱「這被利用於確保廉價勞動力」。非法長時間勞動及不支付工資等侵害人權的問題接連發生,甚至出現了被認定為過勞死的工傷死亡。
台灣從2002年開始准許國際移工入台工作,國際移工在台灣所遭受待遇,無論是美國歷年「人口販運問題報告」,或是國際人權組織的報告均指責,包括移工所受剝削與工作條件,甚至合理居留權等問題,行政院正規劃的「計畫型移民政策」,更應該記取教訓,避免重踏覆轍,同時,應立法給予保障。
此外,國際人力市場的變化更值得我們注意。以過去台灣長照人力市場一直以新住民、陸配為主要爭取對象,但根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大陸配偶(含港澳)人數,最近2年(2016、2017年)低於其他國家總數,2003年高峰達3萬4991人,對照去年新低的8212 人相比,陸配人數更衰退達4.26倍!是自2004年後,首度連兩年比外國配偶移入低,其背後意義值得關注。
陸配人數的減少,應與大陸經濟近幾年快速崛起與一帶一路所創造出就業潮有關,也因台商轉往東南亞,留滯在大陸的台幹人數銳減,相對也減少婚姻機會。
同樣,過去台灣國際移工是以菲律賓、越南人數為多,近來,菲律賓移工轉去澳洲、加拿大等薪資等工作條件較高的國家,越南則是國家政策改變及經濟發展需要勞動力,使得台灣的國際移工八成來自印尼。目前日本也在爭取國際移工之際,行政院在規劃「計畫型移民政策」更應考量其他國家類似政策,如何強化台灣優勢,吸引優秀人力前來台灣。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