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這個商業導向的世界,人們常常以為自己可以同時搞定接電話、回覆電子郵件或簡訊、打電腦,這樣就可以多完成一點工作。我們會聽到不少人驕傲的說:「我可以同時做許多事。」在2004年12月份的雜誌《科學人心智》(Scientific American Mind),有篇文章的標題是〈一心多用的侷限〉。作者克勞斯‧曼哈特(Klaus Manhart)在文中提到,「根據紐約市家庭與職場研究機構所做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美國的勞工有四成五的人認為自己必須同時做許多工作。」
這些勞工的抱怨是有道理的。2006年www.netbull.com網站刊載一篇標題為〈多工作業的大腦──同時做好每件事〉的文章,裡面有一段文字:「科學家測試了大腦同時做兩件事的能力:他們畫出大腦一次做一件事,和一次做兩件事的活動狀態。掃描大腦發現,當人們一次想做兩件事,大腦用來做每件事的活動量降低了。」也就是說,當大腦必須同時處理兩件事,每一件事都沒辦法全力以赴。
「一心多用會拖慢速度、浪費時間、增加犯錯的機率,」密西根大學的認知科學家大衛‧ 梅耶(David Mayer)這樣說。當你想要處理、分析複雜的資訊或者學習新知,尤其如此。
史瓦茲(Schwartz)和洛爾(Loehr)在他們2004年出版的《用對能量,你就不會累》(The Power ofFull Engagement)一書中,討論在工作過量的年代找到平衡點的重要性。他們在書中提到:「做事全心投入的意思是,能夠專注手邊的事情──無論這件事是想出好辦法解決工作上的難題、管理眾人、撥時間陪伴心愛的人,或者純粹遊玩。」
所以,當你出現下面這些行為時,你覺得這樣真的有效率又安全嗎?
• 一邊講手機一邊開車
• 一邊看電腦螢幕的電子郵件,一邊與重要的客戶講電話
• 一邊使用電鋸,一邊計劃旅行
• 一邊開會一邊回覆訊息
• 準備一份重要的報告或做某個重要的決定,卻任人打斷。
對於這些情境,無須懷疑,答案是否定的。一心多用的高效率只能維持短時間,而且這些事通常是做慣了的事或例行事務。當你學習新東西、專心處理繁複的工作、擬定新的行事策略時,不可能一心多用還做得好。時間管理的真正關鍵,在於安排事情先後順序,專心處理當下必須完成的事情。要做到這點,你必須清楚自己一天當中何時精神最好,好好安排這段時間。舉例來說,一天精神較差的時段,用來做些例行工作、寫電子郵件、整理花草;一天精神最佳的時段,用來計劃事情、寫東西、開會、學習新技能或新東西。
80/20法則
如果你認為「我的每一項責任都很重要,我就是沒辦法放掉其中一些東西,做些自己喜歡的事」,那麼不妨思考一下80/20法則。義大利經濟學家畢拉弗列多‧培芮圖(Vilfredo Pareto)說過:「我們80%的財富是來自20%的努力;反過來說,有80%的努力只創造20%的財富。」實證研究顯示,這個法則適用生活各個層面。例如:報紙內容只有20%值得閱讀,其他隨便看看就好;多數人的信箱80%都是垃圾信件,最好看都不要看;電子郵件也是如此,通常只有20%的信件需要即時回覆;你要做的家務事有80%幾乎可以無限期延後,只有20%如果不馬上完成,家裡才會亂得不能住人。
2007年網路上有篇文章的標題是〈沒時間就要管理時間〉,作者貝瑞‧ 艾札克(Barry J. Izsak)列出下列有效運用時間的方法:
1. 專心處理最重要的事。
2. 要積極規劃時間,不要被時間拖著跑。
3. 計劃一天要做的事。
4. 排定工作內容。
5. 根據時間和精力排定適當的工作。
6. 不要拖延。
7. 不要事事要求完美。
(原文刊載於瑪莎‧戴維斯、伊莉莎白‧艾許曼、馬修‧麥凱《放鬆之書》一書/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