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國志》:「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唐‧白居易《苦熱》:「頭痛汗盈巾,連宵復達晨。」自梟雄曹操到知名畫家梵谷、莫內等,古今中外不少名人都患有偏頭痛。偏頭痛(migraine)為一常見的神經性疾病,世界盛行率女性約18%而男性約6%。根據台灣頭痛學會統計在台偏頭痛其盛行率約為9.1%,男女比例約1:3,年齡層分布相當廣泛,尤以青壯年人口比例最高。而且偏頭痛的終身盛行率,女性為95%,男性則為90%。
西醫認為造成偏頭痛的原因可能是因受到內在或外在的刺激,內為頭部神經、眼壓、荷爾蒙週期性變化、血管、化學物質、家族遺傳史等相互作用;外加上生活壓力、緊張、睡眠不足、天候的變化等因素有關。當接觸到某些刺激或中樞神經系統週期性變化時,引發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改變,如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進而誘發腦部血管收縮,當頭部的血管擴張時,因為這些血管對痛很敏感,於是造成單側的太陽穴,引發了搏動式地疼痛,相當劇烈;嚴重者更可能伴隨有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等症狀。
偏頭痛在中醫屬於「頭風」、「偏頭風」的範疇,《靈樞‧厥病》:「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醫林繩墨頭痛》:「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頭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也;頭風作止不常,愈後觸感復發也。」等古籍均有記載。
以中醫的觀點來說,「頭者精明之府」,五臟六腑的精氣皆上注於頭,以利大腦功能的運作;且頭為諸陽之會,手足陽經皆上循頭面,因此經絡、臟腑的病變都可能使精氣無法上達頭面而引發頭痛。其中和「內傷」和「外感」相關,內為病久,氣血不足以充養或痰濁瘀血阻於經絡,其頭痛分肝陽上亢、腎經虧虛、脾胃虛弱、瘀血疼痛,發病較慢,病情緩和,發作時有時無,治療以補虛為主;外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邪氣外襲,上犯巔頂,使氣血運行受阻,均可發生頭痛,外感頭痛分為風寒、風熱和風濕,發病較急、疼痛較劇且無休止,治療以袪邪為主。
日常飲食、作息的溫馨叮嚀
1. 起司、奶酪、牛奶、乳酸飲料、巧克力、柑橘類食物、以及醃漬沙丁魚、雞肝、西紅柿等富含酪胺酸,而酪胺酸是造成血管痙攣的主要誘因,若有偏頭痛的病史,那麼最好遠離這些食物。
2. 柑橘類水果如橘子、柳丁、檸檬等,其大多含有黃酮類化合物,易誘發偏頭痛;另含有咖啡因飲料如茶類、咖啡、可樂等,雖然咖啡因具有輕度止痛效果,但若攝取過多這類飲料,突然沒喝,會因戒斷而引起頭痛症狀,所以日常最好少喝且適量。
3. 避免人工甘味、人工色素或香料等:研究發現,代糖會過度刺激或干擾神經末梢、增加肌肉緊張,而引發偏頭疼,而低糖可樂、低糖汽水、無糖口香糖、冰淇淋、綜合維他命和許多成藥中都含有阿斯巴甜,所以對代糖過敏的人,只要啜飲一小口低糖汽水就會引發頭痛。
4. 培根、火腿常會添加亞硝酸鹽,以及重口味食物大多添加味精,都容易誘發偏頭痛發作,也最好避免。不過,由於每個人會誘發偏頭痛的食物都有所不同,建議可搭配頭痛飲食記錄,也就是如果當天有發生偏頭痛,可以回溯頭痛程度及當天飲食內容,進而揪出容易造成偏頭痛發作的食物。
5. 定時定量用餐,少吃加工食品,以新鮮食材為佳,有時候吃太飽、或少吃一餐也可能引發偏頭痛,所以患者應該規律地進食。
6. 規律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游泳、慢跑、自行車等),有助穩定自律神經系統並可釋放壓力,促進腦部分泌愉悅的血清素,活絡筋骨又能舒緩伸展全身肌肉,降低頭痛發作頻率。
7. 正常作息:維持規律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也可減少偏頭痛的頻率。睡太少或睡太多都可能會引起偏頭痛問題。
8. 若偏頭痛一直未癒,為避免腦部長腫瘤而不自知,建議積極就診找出問題點並諮詢醫師,依體質開立處方,以改善症狀。
平時自行按壓的保健穴位
• 合谷穴:
位置:將食指與拇指合攏,虎口處肌肉最高處。
功效:鎮靜止痛,通經活絡,清熱解表,增加身體抵抗力,對面部疾病療效尤佳,因此中醫穴位歌訣中有「面口合谷收」之說。
• 太陽穴:
位置:位於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後一橫指凹陷處。用手觸摸最凹陷處為太陽穴的位置。
功效:清肝明目,通絡止痛。當長時間用腦、休息不足時,人會便會感到此處脹痛,也是大腦疲勞的一個信號。若這時輕輕按揉太陽穴,可給大腦適度刺激,舒緩不適感。
• 率谷穴
位置:頭部耳尖直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處
功效:有疏風活絡、鎮驚止痛。膽經的穴道,因肝經與膽經關係密切,能減緩氣鬱所造成的頭面部疾患,減緩壓力型頭痛造成的不適。
上述穴位按摩方式:
頭痛期間每小時按一次,一次按三回合,每回合一分鐘,中間可間隔10秒讓手放鬆,若不緩解建議盡速就醫。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