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愈來愈多的朋友接觸到了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以及許多關於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人格形成方面的理論。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依戀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我們在嬰幼兒時期與自己的主要照顧人(一般是母親)形成的依戀關係,會影響我們的情緒以及成年後的人際關係。
依戀理論將人的依戀方式分成四類: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和紊亂型。其中許多人會將自己歸類為焦慮型或者迴避型,這兩種類型的產生都和早期在原生家庭中的創傷性體驗有關。焦慮型的人在人際關係裡會體驗到焦慮和依賴,有較強的占有慾,缺少自信,過度關注對方對自己的看法。迴避型的人則比較強調獨立和個人空間,壓抑自己的情感,用疏遠和迴避來面對關係中的問題。
讀到這裡,我猜你可能已經開始對號入座了。這樣的分類有助於我們簡潔明瞭地理解,也讓許多朋友像迷信星座一樣不自覺地給自己下診斷,貼標籤。我時常聽到一些朋友說:「我是焦慮型依戀,在關係裡缺乏安全感,因為小時候父親給予的愛很少,所以我長大以後就總想在男友那裡彌補缺失的父愛。」
我理解他們渴望更清晰地瞭解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情,可是這種對號入座式的理解過於寬泛,而且包含了許多對於依戀理論和原生家庭的誤解,不僅不能帶來更客觀的自我認知,反而有可能讓人陷入「道理都懂,就是不知道怎麼做」的泥潭。在下文中,我想要提出三個關於原生家庭的常見誤解,透過深入剖析,幫助大家真正瞭解原生家庭的意義和影響。
誤解一:原生家庭毀一生
每一個願意反思自己成長經歷的人,都會回顧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每一個回顧原生家庭的人,都會經歷一個「原來我父母是這樣毀了我」的階段。尤其對於那些在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中問題和創傷比較多的朋友來說,依戀理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將過去和當下聯繫起來,以解釋自己性格和情感上的一些問題。但這種聯繫也會有副作用,會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產生許多怨恨,怪罪他們當初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對待我們,導致我們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舉步維艱。
但你需要明白,依戀理論僅僅解釋了社會化和情感發展的一個特定方面,它並不是一個可以推而廣之的一般性理論。這個理論關注的是我們處理親密關係中的傷害、分離和威脅的方式。但親密關係並不只有這些消極的方面,它同時也包括了愛的表達與付出,修復關係,情感和合作。這意味著依戀關係更像是一種描述性的理論,但從這個理論出發我們並不能得到太多指導性的建議,因此我不建議過分依賴依戀理論來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早期的依戀行為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在關係中的情感模式和對他人的期待,但它並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表現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發生變化。比如進入學生時代後,我們在同輩關係中的體驗,以及在注重成績的學校大環境下經歷的衝擊,都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行為和情緒模式。進入婚戀關係後,與伴侶的互動也有可能重塑我們的依戀行為。
在對原生家庭的理解中,與其用一個固定的依戀行為來定義自己,不如以一種變化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成長與發展。我認為在這樣的視角之下,我們可以更少地糾結於以往經驗的侷限,而更多著眼於未來對於新的體驗和行為的嘗試。
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雖然依戀行為相對穩定,但是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是變化的。有的朋友會發現自己在戀愛中,時而像焦慮型,時而像迴避型,甚至懷疑自己是紊亂型。
不同的依戀風格代表不同的內在情感工作模式,外界資訊進入我們的情感工作模式之後會引發相應的行為。在最基礎的層面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類似背景色的情感工作模式,然而針對各種獨特的關係、場景和事件,我們又會展現出一些和背景色不同的行為。比如一個迴避型的人,在感到即將失去自己的伴侶時,可能會痛哭流涕地乞求對方留下。一個焦慮型的人,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可能會對伴侶表現出極大的不信任。
一定程度上,尋找和激勵這些不同於原有情感工作模式的新行為、新表達方式,正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克服和改善原生家庭影響的一個重要方向。
誤解二:原生家庭關係差,就等於缺少關愛
至於原生家庭到底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許多人都會說自己的問題根源就是缺少關愛,父親太嚴厲冷漠,母親太脆弱,家庭中有很多矛盾衝突,導致作為小孩子的我得不到愛,所以缺乏安全感,成年後就要不斷地向伴侶尋求彌補。這樣的理解其實是對原生家庭影響的一個過於簡化和膚淺的認識,而如果單純把人際關係中的問題歸結為愛的缺失,我們就會永遠停留在被動等待的心態中。
我在諮商工作中聽過許多原生家庭的故事,也觀察到許多代際間傳播的特質,所以愈發體會到依戀理論的侷限性。依戀理論關注的是親子關係中那些創傷性的傷害、分離和威脅,並認為我們對於許多人際關係場景的情緒反應會受到這些體驗的影響。可是影響孩子心智發展和社會化的因素,遠不止這些。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可以分解成很多的細節,例如:
• 自我認知
當我們探討自我認知的時候,更多是在探討已經獲得了多少知識,但我卻覺得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覺察和反思能力。自我認知永無止境,但是每個人獲取自我認知的能力是不一樣的。父母是否能理解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影響,瞭解自己的個性和脾氣受哪些因素影響,以及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等等,也會相應影響到子女。
• 自信
父母對自己的總體評價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會影響他們對待自己孩子的行為,這些行為會塑造孩子的自我評價,進而決定他們的自信程度。另一方面,父母的自信程度還會影響他們面對人際關係和各種生活挑戰時的策略、表現,孩子也會將觀察模仿到的這些表現,投射於自己的人際交往中。
• 情感表達
每個人表達情感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尤其是那些我們羞於表露的負面情緒:脆弱、傷心、依賴、困惑、痛苦等等。從情緒聚焦療法的角度來看,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學會用一些衍生情緒去掩蓋原始情緒,以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比如當一個人感到難過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可能是憤怒和批判。父母在情緒表達上如果有這種自我保護的習慣,那麼這種習慣多半也會出現在子女身上。
• 韌性
心理學上把「韌性」定義為人在面對壓力和困難時的適應能力,通俗地講就是所謂的「內心強大」。不過,內心是否強大並非天生,而是一種後天可以培養的能力。高韌性的個體並非完全沒有消極情緒,而是能夠適時採取積極的態度和措施來面對。一個人心情低落時可以用多少種不同的有效策略來進行自我調整,大致能反映出他的韌性強弱。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所接受的培養和訓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的韌性培養也多少會受到影響。
• 界限感
人際關係中的界限,實際上是一系列關於他人可以怎樣對待我們的規則。界限感的建立和好惡感的確立、獨立自治能力的形成以及對親密關係的維護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關聯。父母一輩對界限感的認識非常模糊,多少也和他們成長的歷史時代有關。子女如果和父母形成界限感模糊的親子關係,就無法清晰地定義自己的個人界限。
這些總結,試圖讓大家更加清晰細緻地瞭解原生家庭是怎樣影響我們的。我經常和來訪者說:關注原生家庭或許並不能改變成長經歷帶來的影響,但是當我們明白影響是如何產生時,就會對這些影響有更多的認識,也就有了不同的選擇。
你會發現以上所羅列的這些角度,都是某種能力或者意識,因此都是可以學習和培養的。原生家庭之所以影響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限制了我們的學習機會,讓我們始終需要依賴那些不良的模式和習慣。
(本文作者為中國心理諮詢師。原文刊載於史秀雄《假性親密關係》/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