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有很多種,有在一般活動,如打網球、讀書會中認識的朋友,也有孩子玩伴的父母,或是透過別的友人認識的朋友,這些都是普通朋友。另一種是可以開誠佈公談個人私事的好友,包括金錢、人際關係、工作和各種感受。最後,是最親近的密友,他們知道妳私密的事,而且儘管妳有缺點,也會依然愛妳。這些人形成妳的核心內圈,是妳所選擇的「家人」。友誼對幸福的影響已經獲得相當的證實,有許多研究顯示,擁有親密且有意義關係的人,比較健康、快樂,也活得比較久。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的密友人數正逐年減少,從20年前的平均三人,降至近年來的平均兩人。根據亞利桑納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和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社會學家研究,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很多人在工作上耗去太多時間。
另一項令人心驚的統計是,有1/4的美國人缺少親近的朋友,而好不容易擁有的友情卻很膚淺,而且經常依賴社交網站或手機和即時通等線上系統。這些網路「友人」多半只是熟悉的面孔,並不是真正的朋友,我們有事也不會去向他們求助。也就是說,妳坐在家裡,敲著電腦鍵盤,以為自己是在社交,其實妳正與世隔絕。
對女性而言,失去友情的確會對健康產生確切的後遺症,尤其是關係到個人幸福的部分。也就是說,如果朋友能夠幫助妳活得更久,那麼沒有朋友就是心理上的一種災難了。
根據佛拉明漢心臟研究(譯注:Framingham Heart Study,美國國家心肺血液協會〔National Heart,Lung and Blood Institute〕自1948年開始的研究)蒐集了20年的資料,友情的威力極大,即便是置身一群快樂的人之間,都足以讓妳變得比較愉快。在學術圈裡,這種現象稱為「社會感染」(social contagion),它可以像透過電郵傳送的笑話一樣四處散播。
在某些時候,妳最親近的朋友影響妳快樂與否的程度,可能還高過配偶。這個道理也講得通,因為就算配偶惹得妳不高興,好友卻能帶給妳歡樂,轉移妳的注意力。
凱撒琳指出,配偶整天24小時都在身邊,而朋友卻可能住在遠方,這兩種關係在本質上就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妳可以作主什麼時候邀請朋友過來,但是配偶就不行,即使你們雙方都沒有心情搞社交,他還是會出現在妳眼前。這也足以解釋為什麼妳跟朋友在一起往往比較「好玩」。不過,請別把好玩與輕薄混為一談,友誼可是需要認真維繫的。
那麼,友誼的最終意義是什麼呢?科學研究的結果同樣支持我們內心已經明白的事實:當人生的路走得歧嶇時,女性朋友會是向妳伸出援手的貴人。
接下來,我們來聽聽幾個情緒之屋客廳裡一團糟的例子。
幸福絆腳石:我跟女性朋友情同親姊妹
「我覺得做別人的好朋友,是我之所以為我的一大支柱。我的待友之道可圈可點,我有一些很親近的女性友人,彼此相處跟親姊妹沒有兩樣,我們可以為彼此犧牲一切。如果我和某個朋友出了問題,那對我而言,無異於大難臨頭。」—夏洛特,27歲;德州奧斯汀
回到情緒的源頭
夏洛特是個外型亮麗的紅髮美女,笑起來十分開懷,而且心地善良,個性溫柔又風趣,所以很容易交到朋友。她驕傲地說起自己有多麼夠朋友:「假如我讓朋友不開心,我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壞人而感到非常非常介意。即使信用卡帳單過期忘了繳、住的公寓環境很糟糕或是其他事,都沒有比這個更令我煩惱的了。」
這個「夠朋友」的標記,現在卻為她帶來困擾,因為她才剛開始跟一位老友的前男友交往。雖然那兩人顯然是先分手,後來夏洛特才跟那個男的在一起,但是她仍舊覺得這是個大問題。尤其最近她發現老友對舊情人還是難以忘情,而男方卻對夏洛特說那段情「已經成為過去了」。
夏洛特真的很喜歡這個男生,可是又不想傷到好友,所以感到很煩惱。「當我發現她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單純時,腦海裡就開始反覆地想來想去,到後來,這件事變成我痛苦的來源。我不斷地想,如果這是她這一生的真愛,而我卻破壞了她的幸福,那該如何是好?我從來沒有做過傷害朋友的事,我寧可犧牲那個男人,也不願失去朋友。如果朋友不諒解我,那實在太痛苦了。」
開啟幸福的鑰匙
夏洛特自認敏感而富同情心,但是這次她反應過度了,不但妨礙到一份友誼,甚至與她自詡為超級朋友的自我形象起衝突—夏洛特質疑自己是否還是過去自以為的友情「支柱」。
事實的真相是,夏洛特的起居室與客廳相連,其部分原因出於她是獨生女,她藉著與朋友建立起姊妹般的情誼,來填滿她的「家庭」,她從小到大一直是如此。「我很用心和其他女性朋友建立起緊密的關係,我的普通朋友不多,只有很親近的好友。」
可是,朋友不像姊妹,朋友可以跟妳斷交。夏洛特說,她不久前失去一位密友,原因是她為了原定計畫被取消而大發雷霆。現在事後回想起來,她發現其實是她自己挑起這次「爆發」的,而且不是第一次了。她說:「我想這就好比是一種忠誠度測驗,如果我可以對這個人發脾氣,而她不會拂袖而去,那她就永遠是我的朋友了。」
夏洛特發誓,這些衝突絕不是預謀的,她說:「沒有深交的人一定看不出來,可是我的脾氣真的很壞,而我每次發脾氣,都是在最喜歡的好友面前。」她認為這是證明誰真正愛她的正常方式。
「一旦到達那種程度,我跟她們之間就好像有個『不離婚』約定—我們一輩子都要是好朋友。我很樂於知道自己有這種莫逆之交,那種感覺很棒,就好比在延續自己的家庭。」不過夏洛特明白,朋友已經漸漸對她失去耐性。她也很清楚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行事還那麼幼稚,對朋友無理取鬧,實在不應該。
夏洛特的問題在於她要朋友當她的手足,可是朋友不是有血緣的姊妹。她小時候曾看過父母前一分鐘還在互相叫罵,下一分鐘卻又笑臉相迎,因此她推定吵架是測試真愛的好辦法,妳可以表現出最糟糕的一面,卻還是會有人愛妳!然而,夏洛特的朋友卻只覺得她脾氣暴躁,必須改變,因為她的作法只是在惺惺作態,而不是直接說出:「可不可以不論發生什麼事,都還是我的朋友?」
夏洛特以為她是在建立手足關係,其實她只是在複製自己獨生女的成長經驗。她總是羨慕每個朋友都有姊妹,姊妹可能會吵架,但是永遠會守候著對方。夏洛特若是想要擁有始終愛她、尊重她的朋友,如同親生姊妹的替代品,就必須承認自己這種自毀式的行為模式。
凱撒琳說,夏洛特表現出的是所謂的「移情作用」。她要朋友扮演自己所缺少的手足角色,朋友卻不見得領情,尤其是在被她測試忠誠度的時候。夏洛特把朋友當作家人的無意識過程,使她回到了情緒之屋的起居室,她希望增添這裡的人氣,好讓自己不再感到孤單。不過,她一定得回到正確的房間,即客廳,才能改掉這種自毀式的行為。在客廳裡,她必須保持禮貌,至少要有分寸,她必須對朋友表現出更成熟、更恰當的行為。這麼做可以使她擺脫埋在心底的緊張情緒,因為不可理喻地亂發脾氣,並不能帶來她所企盼的安全感,反而是造成壓力的來源。
夏洛特把朋友當家人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她的手帕交無法理解她為什麼突然失控,如此一來,她當然也就不是自己所想像的是「很棒的」朋友。她期待朋友住進她的起居室,可是她必須瞭解,朋友的角色比親姊妹自在多了。
夏洛特的關鍵作為是畫一幅維恩圖,藉以看出她與朋友的圓重疊的部分太多,但是朋友並不認同她想要建立替代家庭的需要。倘若她能放輕鬆一點,朋友就不會感覺被她的需要綁得太緊,也就不會躲得更遠,反而會希望跟她有更多的交集。
• 幸福小工具:
交友的目的不在掌控,而是接觸交流。請以妳認為正常關係應有的標準來衡量親密的友誼:你們應該彼此相輔相成,而不是靠對方來彌補自己的缺憾,或是企圖控制對方。
(圖片來源:Pexels rawpixel.com)
(原文刊載於露西‧丹齊格Lucy Danziger、凱薩琳‧柏恩杜夫Catherine Birndorf《整頓妳的情緒房間》/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