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父母難以取悅,或許是許多人心中長久的痛。
在父母眼裡,我們不夠聰明,不夠漂亮,成績不夠好,工作不夠出色。雖然他們也用行動證明了他們是愛我們的,但卻始終無法給予我們充分的認可。即使我們已經足夠努力,甚至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不少來訪者都有這樣的困擾。父母並沒有極端而偏執地打壓我們,兩代人之間的關係也沒有太強烈的衝突,我們對父母的怨憤不足以變成恨意,但這樣模稜兩可的態度更是一種折磨。
年少的我們無法理解父母種種苛責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只能透過他們的語言表象尋找取悅他們的機會。一方面我們相信父母是愛自己的,另一方面又被他們的苛責所傷害,這種矛盾讓我們產生種種困惑、自卑和自我懷疑。
怎樣才能讓父母認可我?其實,世界上不存在一無是處的人,如果你完全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認可和贊同,請不要自我否定,因為很可能是我們的父母存在這樣一種心理障礙——「認可無能」。
什麼是「認可無能」?
相較於心理學領域近些年頻頻出現的「愛無能」一詞,我想「認可無能」是一個更應該被廣泛關注和討論的話題。
認可是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習得的能力。並不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具備這種能力,尤其是在他們缺少模仿對象和相應的溝通能力時。
發自內心而又客觀真誠地認可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需要非常瞭解對方,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瞭解僅僅停留在學習成績和行為規範的層面,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缺乏關注,更談不上去發現他們的獨特之處。
我在諮商工作中發現,許多來訪者在很小的時候內心世界已經很豐富,或者已經表現出一些非常難能可貴的特質,但卻因為各種原因不被父母所理解。這種情況下我會告訴來訪者,不是你不夠好,而是父母並未看到你的好。
認可需要換位思考。每個人面臨的生活挑戰都是不同的,對你來說很容易的事情,對我來說可能很難。這就意味著如果你能認可我的努力,你必須站在我的角度理解我的困難。
讓成年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尤其不易。比如在父母看來簡單的加減乘除,孩子卻怎麼都學不好,很多父母便會忍不住責備甚至嫌棄,他們忘了未成年的孩子心智並未成熟。又比如催婚的父母,他們認為結婚生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卻無法體會子女在現代社會兩性關係中的困惑和掙扎。
並非只有客觀成就才值得被認可。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很多心理和人際關係上的挑戰,這同樣是成長和獲得,只不過不容易體現在可見的物質價值上。倘若父母不能瞭解子女的成長,無法理解這些隱含的價值,也會在表達認可時大打折扣。
父母這代人由於所經歷的時代具有特殊性,他們在不斷被批判的環境中成長,於是鮮少懂得認可、鼓勵、讚美對於年輕人成長的重要性,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缺乏溝通技巧,過分壓抑個人情緒,將自身受到的批判習慣性地傳遞給下一代。
他們並沒有認識到,這種批判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就像「愛無能」的人無法正常付出愛一樣,他們無法給予子女真正的認可,這就是我所提出的「認可無能」。
「認可無能」對我們的影響
父母的認可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反饋機制,可以幫助我們的心智發育和成長。
年幼時,這些反饋主要集中在生存和安全問題上,我們透過父母的認可來探索行為的對錯和安全的邊界,知道什麼事物是危險的,什麼行為是不合時宜的。
隨著年齡漸長,我們不只對物理世界具有認知,同時也開始建立對自我和人際關係的認知。父母對我們的評價方式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我們也會參照他們的人際交往方式去建立自己的社會關係。
如果父母「認可無能」,那麼他們給予我們的反饋就難免偏頗。長此以往,我們的自我認知便會遠遠低於我們應當得到的評價。別人眼中的你也許很優秀,可你自己卻難以自我認可,這會讓你的性格變得猶豫不定、患得患失,人際交往中更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有的人為了平衡,會變得偏執和自以為是。還有的人外表自信,但在親密關係中卻會不自覺地流露出自卑和自我否定。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你可能會以同樣苛責的眼光看待自己,並因此感到持續的焦慮和痛苦。
總結
我想讓你瞭解,在缺乏相互理解和換位思考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你,不自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父母的「認可無能」。他們眼裡的你並不是客觀真實的,你的自我價值理應被認可、被尊重。
如果你一直在為得不到父母的認可而困擾,或許應該先瞭解一下他們的成長背景,以及環境對於他們心理和性格的影響。或許他們在成長中就缺乏與認可相關的能力培養。同時,看看他們能否真正做到換位思考,能否真正理解你,設身處地地體會你的感受。
如果他們確實存在「認可無能」的情況,那麼你大可不必自怨自艾,因為父母的認可並不是幫助我們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唯一反饋來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成年人,會懂得透過學習和思考來完善自己的認知,在高品質的友情和愛情中獲得成長。同時,也可以帶著對自我、對他人的客觀評價和清醒認知,走入每一段親密關係,面對每一個你所愛的人。
(本文作者為中國心理諮詢師。原文刊載於史秀雄《假性親密關係》/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