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病人是果農,原本修剪花木和果樹都是他所擅長的,當花木上的枝葉長得不好時,他會用小剪刀修剪,果樹上較粗大的枝葉,則會拿大型農作剪刀去修整。
有天女兒帶他來看門診,覺得父親有問題,家裡的人都沒辦法確認這異常行為是真或假,是不是有什麼不好的無名東西附身,被「卡到陰」了?造成父親亂亂做?因為她爸爸會把所有水果上的樹枝全部剪掉,原本茂盛的一棵果樹,變成光禿禿的樹幹,樹上的水果都沒有了,只剩下滿樹殘枝。用小花剪去剪果樹的這種異常行為,連鄰居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甚至有時候半夜跑出去,嚷著要去修剪果樹,家人不堪其擾,問過宮廟也沒改善,只好帶來看門診。
我告訴老農的女兒:「這很有可能是失智症所併發的精神行為異常,但是這些症狀,也不一定跟失智症相關,也許腦部有其他疾病,內分泌系統失調也有可能,為了趕快釐清這行為異常是失智症引起的?或是其他原因造成?我還是安排做住院檢查。」
住院檢查的目的,不僅在解決其家人的問題,重要的是把疾病真正的病因找出來,這樣可使病人免得再去走很多冤枉路。因為很多病人在不進一步釐清病因的情況下,會被處方一些藥物使他不要吵、不要鬧、不要影響家人作息就好,但真正病因並沒有解決掉,也沒有找出來,這樣對病人是不公平的。
現在的醫院跟以前有些不太一樣,在健保制度下,醫院大部分看重的是「業績」!對醫院管理者而言,醫院整體人力與臨床工作的評比是否過剩?人力是否能夠充分發揮、用到好處?所以對醫護團隊的要求就越來越高。但因為每一科臨床科的性質不盡相同,各科的護理人員之間就會有不同工作量的相比較,或者說是計較;照顧的住院病人床數的多寡、照顧程度的繁瑣與否,久而久之會成為很多衝突的導火線和情緒出口。
神經科的失智症病人,住院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病人的神經精神症狀異常,需要治療和檢查原因,因此當家屬無法照顧出現精神症狀的病人時,病人住院有可能為了進一步徹底檢查和控制。
失智症是大腦整個功能的混亂而影響生活功能,當病人整個功能的混亂,要檢查原因是腦部退化引起的?或是中樞神經感染?或長了腫瘤?或是其他內科疾病引起?這一切都需要進一步的釐清,因此為了加速病人產生精神症狀的診治和時效性,失智症的病人有時會需住院檢查和治療。失智症的病人住院,順利的話,住院天數比較短,一般是3-5天檢查結束、病況穩定之後就會出院。
和其他內科病人相比,內科的病人由於感染等因素,比如說肺炎或是其他複雜的疾病,相對住院時間比較長,因此不同科別,住院期的長短評估是無法一定的。一位專科護理師目前手上有多少住院病人需要照顧?這就造成了很多護理人員間互相計較,長工時的疲累或同儕間相較的壓力就油然而生。神經內科失智症的病人通常3天就出院,所以一位專科護理師必須常協助病人出院,接著對新住院病人從頭了解、詢問……要重複很多新流程,遠比長期照顧一位住7天甚至住兩個禮拜的病人,臨床負擔來得大很多。
在我的工作歷練中,也體會過這樣的情況:
幾年前,我在晚上開車回家時,聽廣播講了個寓言故事:一位老農有一匹很老的馬,這隻馬這麼多年來幫農夫耕地、運輸、做了很多勞務,對老農的生活功不可沒,但由於這隻馬年紀越來越大了,沒有辦法再工作下去,老農想把馬帶到市集上去賣又賣不到多少錢,不賣又要餵不少飼料,老農自己的負擔也很重,但對老馬也有感情。苦惱下,老農問了其他人怎麼辦?怎麼處理會比較好?
有經驗的農夫說:「就去城外挖一個洞,把馬推進去埋起來。」老農雖然於心不忍,但想著家中的經濟負擔怎麼辦?所以有天清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老農傷心的把馬牽到城外,挖了一個比馬還高的洞,傷心地把馬推下去,把泥土一鏟一鏟地往洞裡堆。但老農卻沒有想到,當泥土覆蓋在馬背的時候,馬抖了抖身子,馬背之上的泥土就掉在下面,馬又把腳踏在越墊越高的泥土上,一段時間後馬輕易的從洞裡脫困。這一幕讓老農夫十分感動,認為馬命不該絕,最後在農夫也捨不得的情況下,把馬牽回家。
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啟示,特別是在白色巨塔裡面,有很多我們無法預測、也不想去面對的人、事、物的鬥爭會發生;白色巨塔內部有理無理要求的衝突,這些好比是起先落在馬背上的泥土,我們應該學習和這匹馬一樣,讓我們抖一抖身體,讓這些泥土掉下來,可以再踏著這些泥土求生存,自己不僅不會被活埋,而且經過這樣歷練後得以重生,豈不宛如浴火鳳凰?
常勸我的專科護理師們,這幾年來我也遇過不少事,這些事就好比這匹馬背上的泥土,抖一抖還能夠活下來,而且能做得更好,希望這個故事也能幫忙專科護理師們度過難關。照顧病人的壓力,以現在的醫療環境變化,更加凸顯,造成的不只是家屬跟病人之間的壓力,也可能造成醫護人員之間的計較跟恐慌,人性的自私面就出來了,這故事給了我這幾年來,一個很好的啟示!
(本文作者為高雄醫學大學大同醫院神經科主任。原文刊載於楊淵韓《失智症事件簿:失智症AD8量表在檢測什麼》/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