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早年上班,流行穿尖頭高跟鞋,開始時尚可適應,等到感覺不舒服時,腳丫的姆趾已經疊上第二趾,這時已近中年,穿什麼包腳鞋都會痛。朋友建議我試試德國製的勃肯鞋,我買的是一種夾腳的平頭鞋,只需用腳的姆趾和第二趾夾住鞋子,其他部分全都解放,五趾自由自在,當然不會痛楚,可以行走自如了。
勃肯鞋的價格不便宜,如果鞋底磨壞了,可以到專賣店換底,節省一些花費,多年來我已成了店裡的常客。有一次,老闆娘有大發現似地歡叫起來:「妳的腳丫有改善耶!」仔細觀察之下,原來在鞋子落腳的部位,可以清晰看出五個腳趾的凹痕,這表示大姆趾的位置已有改善,大部分不再擠在第二趾上面。
事實上,我的腳趾有所改善,並不全是鞋子的原因,而是得力於「姆趾外翻操」,這是由名師傳授的一種專門運動。依照老師的指導,努力不懈,前後10年,每天練習,從未間斷,雖然腳型沒有完全恢復正常,但行動已能自如。
運動必須有恆,才易收到效果。我的大女婿,在一次體檢時,查出有高血糖傾向,他驚覺那是家族遺傳的訊息,除了調整飲食材料外,馬上開始加強運動,每天登指南宫一趟來回,路程並不算短,如果有事,就改走學校操場20圏,3年下來,再抽檢血糖,已回到正常值,他那微胖的身材也轉為標準型,這是有恆運動的結果。如果只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效果可就難說囉。
看到了走路的功效,我也開始練習步行,但70多歲的我,膝蓋有退化的毛病,上坡已有困難,那就先走平路吧。從養老院出發,如果能走到政大,諒是合適的距離,哪知第一趟走下來,覺得有些吃不消。那就改變策略,以公車站來分段,先走兩站來回,再慢慢加多,幾個月下來,如今已可輕鬆走到政大,步履不輸年輕人,居然有人讚我是健步如飛,這真是始料未及。
有位奶奶,看我行動頗為輕快,很是讚許,我建議她不妨也多走動走動,哪知她叫了起來:「我不能走啊,我走幾步就會喘耶。」我暗地想著,就是會喘,才要練習呀,看著她那微胖的身材,真希望她能下決心開始運動。在護理室量體重時,遇到另一位奶奶,看到我的重量,一直問:「妳怎麼保持體重,不讓增加?」我回答說:「都是老生常談啊,吃不過量,避免三高,多吃水果、多運動。」她摸摸她的圓肚子,回說:「這有些困難耶,我就是愛吃甜食,我吃飯都只吃半碗,但我一定把菜都吃光。我也不能運動,我一動就腰痛︙︙」我目測她最少超重10公斤,吃多動少,這是必然的結果。
看了我女婿的例子,加上自己的經驗,我覺得要保持正常的身材,沒什麼特效的方法,其一,要控制飲食,其二,要適當運動。這事說來容易,可須要相當的毅力來執行。
(原文刊載於黃育清《老後的心聲 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四塊玉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