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師陳姵君帶著療癒犬Mocha來到伊甸新竹啟能生活照顧中心上課啦~)
「期待藉由與動物的互動,能夠給予我們的服務對象不同的體驗。」新竹市啟能生活照顧中心職能治療師周泰宇說。因著不同的動物能夠給予不同的感受與體驗、及不一樣的學習,課程中帶入動物輔助治療(以下簡稱動物輔療)後,身障朋友的心跟著開了。
動物輔療課上,讓身障朋友透過飼養、梳理狗兒毛髮、撫摸狗兒,與動物做近距離的接觸。從中不僅培養專注力,還能互動療癒心靈,給予他們適時的情感支持,無形中與狗兒成為了好朋友。
新竹市啟能生活照顧中心周泰宇職能治療師分享,學員與大自然的互動並不多,中心藉著飼養烏龜增進學員的互動,目的在於學員的情感轉移:「在照顧烏龜時,同時也在教導著學員。例如:我們會固定幫烏龜洗澡、餵食,並且告訴學員:『烏龜要洗澡、要吃飯,那你也要做你該做的事呀~』,利用情感轉移,讓這件事變成一個正向的鼓勵,讓他們有個目標。」
養烏龜除為了「情感轉移」教學,還可以讓學員學著照顧生命,訓練他們對生命有責任感,「有時候他們反而會提醒著老師:烏龜要吃飯了、烏龜要洗澡了。」感受到學員進步的周泰宇欣慰的說著。
中心與療癒犬心理工作室合作,由動物療癒師帶著狗狗來上課,「這裡的課程原本是設定訓練學員的人際互動關係,但是考量服務對象的特質與障礙程度,所以改從訓練他們的專注力開始。」療癒師陳姵君說。
課堂上,以3個人為一節,進行30分鐘的課程教學,分為3組共90分鐘。
(學員對Mocha剛開始從害怕、不願意觸碰,到現在願意撫摸牠,與牠互動。)
陳姵君表示,小班制比較能讓學員獲得更多時間與狗兒相處,運用不斷接受刺激來保持專注力,也就慢慢帶起人際互動,例如要求他們將道具傳遞下去:「剛開始需要一個一個帶,現在有些學員已經進步到有人拿東西給他們,他們會自動接下,並且完成傳遞動作。」陳姵君為他們的進步感到高興。
今天來到中心的叫Mocha,牠是一隻淺咖啡色的貴賓狗,整整90分鐘的課程沒有發出任何叫聲,乖乖聽從指令。「服從、穩定是療癒犬的首要訓練,就像剛剛被學員用力打了一下,就算嚇一跳但是仍然保持冷靜,當穩定訓練好後,接著就可以開始做才藝訓練,如剛剛的套圈圈、看指令握手、趴下等等。」陳姵君表示要訓練一隻療癒犬至少要花3個月,每隻狗需要的時間不同,尤其流浪狗的時間需要更多。
周泰宇說,曾經有隻來中心上課的狗,只要穿上襪子,馬上就收斂起頑皮的模樣,換上乖巧、穩定的模式,「簡直就像是知道自己要上班一樣!」訓練有素的模樣讓周泰宇相當安心。
課程中,有位學員總是要透過拍打才對自己摸的東西有感覺,因此會拍桌子、椅子,這天,他的手掌也落到了Mocha身上,那一下拍打聽了讓人心疼, Mocha竟仍然能夠保持冷靜,儘管嚇一跳,並且馬上回到陳姵君身邊,專業的訓練令人嘆為觀止。
「狗兒可以做的有很多,但是在這裡要慢慢一步一步來,下指令的人必須很清楚指令是什麼,牠才能理解。所以這裡的課程多為被動式,較具體的指令,例如:套圈圈、幫狗梳毛;較意象的指令,例如:手勢要狗兒趴下。學員可以理解套圈、梳毛的動作,但是無法理解為什麼這個手勢會讓狗兒趴下,所以執行上會更困難一點。」
(學員手拿梳子要為Mocha梳毛。)
幫狗兒梳毛是為了讓學員能夠接觸不同的刺激,梳子的造型也因應課程而選擇可以套在手上、看起來像是撫摸的模樣,直到學員不抗拒梳毛後,便將梳子取走,讓學員直接接觸到狗狗輕輕撫摸牠。周泰宇與陳姵君皆表示,有許多學員從抗拒、害怕,到現在可以與狗兒有互動,與其他學員的人際互動上也有進步。
陳姵君說:「上課的時候,會針對不同的對象而有不同的互動,對於功能較好的學員,我會訓練他有一些口語互動;功能較差的學員則是從餵食、撫摸狗開始。有的學員剛開始看到狗會繞路走,到現在甚至敢摸狗了呢!」
狗與人類的關係越來越親密,甚至有研究指出,狗依賴人類更勝與同伴相處,因為希望能夠從人類身上獲得保護與牠們所需的情感。對如今的社會來說,狗已經漸漸在不知不覺中滲入我們的生活,互相需要、互相關愛,使我們與動物的關係更加和諧融洽。
(Mocha乖巧的可愛模樣。)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8.4月;原標題為〈萌犬療癒身障朋友〉
(文/邱慶宜;攝影/何維綱)
專欄介紹:
自1983年7月創刊,伊甸園月刊已發行數十年,過程中,我們發現需要幫助的人越來越多,層面越來越廣泛,每一個個案、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與難處,我們聽過很多感人的故事,也有聞之鼻酸的憾事,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告訴更多人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情,讓更多溫暖及感動能夠傳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