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身為安寧療護醫生的經驗,除了要面對患者承受的痛苦之外,也經常要處理最後失去親人的家屬心中的悲傷,這同樣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對患者家屬來說,無論事前做再多心理準備,真正面臨親人離世之後,仍然會感到深切悲痛。這時候必須具備非常強大的力量,才有辦法走過這份悲傷,繼續堅強地活下去。
也有人始終無法走出悲傷,之後好幾年、甚至數十年都生活在痛苦中。也有不少人以為自己已經克服悲傷,但事實上卻還沒走出傷痛。
因此,接下來我想針對如何走出悲傷進行說明。在這裡我要介紹的是威廉.沃登(J. William Worden,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加州拜歐拉大學研究所教授)在其著作《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Grief Counselling and Grief Therapy)中所提出的「走出悲傷的四個課題」。
第一個課題是「接受喪失親人的事實」
也就是面對親人離世的事實,坦誠地接受它。有些人會因為沒有見到親人的最後一面,或是無法出席喪禮,或是在沒見到遺體的情況下就已火葬等原因,因而遲遲不願相信親人已經離世的事實,一心認為對方「或許還活在什麼地方」。甚至有些人即便出席了喪禮,清楚親人已經不在世上的事實,卻仍感覺對方「似乎還活著、沒有離開」。
這些情況可能是基於一種無法接受悲傷而產生的下意識的自我防衛。不過,無法面對死亡並接受事實,只會讓自己無法前進,永遠被囚困在其中。
第二個課題是「表露悲傷情緒帶來的痛苦」
與重要的人生離死別是一件十分悲慟的事。感到悲傷,所以哭泣、表現出悲傷的情緒,這是理所當然的反應。
有些人或許會說:「對方走得沒有遺憾,所以沒有必要感到悲傷。」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恰當,因為壓抑悲傷的情緒,只會將痛苦留在心裡,延長悲傷的時間罷了。 有一種說法是,「當身體因為壓力而產生化學物質失衡的狀態時,流淚可以有效排除這些有害物質,使心理恢復恆定狀態」;也有人說,有異物跑入眼睛時所流的眼淚,和悲傷時所流的眼淚成分並不相同。但不管如何,不壓抑內心的悲傷情緒而盡情地流淚,不僅能保持內心狀態平衡,還能有效避免將悲傷深藏在心底。由此可知,藉由哭泣表現自己的悲傷情緒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第三個課題是「適應少了親人的生活」
走過極大的悲慟之後,失去親人的家屬才會開始體會到離去的人對自己的意義。包括值得依靠的丈夫、溫柔的妻子、嚴厲的父親等各種角色。也有些人必須讓自己去頂替這些角色。這時候就必須讓自己有所重新開始,好去適應、習慣新的生活。
面臨喪失親人之慟後,有些人會強迫自己壓抑生活中的快樂或開心,讓自己看起來很悲傷。因為他們認為悲傷難過時,開心和快樂都是輕率、輕浮的表現。然而,走過一開始的悲慟之後,事實上並沒有必要勉強自己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生活中如果感到快樂或開心,不妨就真實表露,因為藉由這麼做,悲傷會漸漸消失,慢慢適應少了親人的生活。
假使認為自己不該擁有開心或快樂,將會永遠被悲傷所綁,再也無法回到正常的生活。有時甚至會使悲傷擴大,將人徹底壓垮。
第四個課題是「與已故親人建立永久的牽絆」,也可以說是「讓已故親人繼續活在自己心中」
有時候,即便生活中不再感到悲傷,但只要想起死去的親人,就會再度陷入悲傷的情緒中。這就代表自己其實尚未走出喪失親人的悲慟。
這種時候,為了走出悲傷和痛苦,有些人會努力想忘記死去親人的種種,告訴自己對方已經不再這個世上了。不過這種作法並不好,因為人無法將事物徹底遺忘。就算覺得自己已經忘記了,事實上記憶只是被隱藏在某處,等到某個時機點,又會再度浮現腦海。藉由遺忘來排解悲傷痛苦的人,面對再次浮現的記憶,將會無法應對。
接下來我將透過例子,說明如何才算成功克服以上這四大課題。
有一對恩愛的夫妻,兩人平時總是一起外出採買。然而,太太不幸在40多歲時離開人世,只留下先生一個人。從此,一如往常的外出採買,卻因為身邊再也沒有太太陪同,對先生來說,外出採買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後來經過時間的淡化,好不容易才能在親友面前流下眼淚、聊起太太的事,甚至不久之後,也能自己一個人外出採買了。某一天,這位先生外出買領帶,挑選時突然想到:「如果這時候太太在旁邊,她會挑哪一條呢?」當他閃過這個念頭時,太太的身影隨即出現在心中,悄悄地告訴他:「這個比較好看。」這時候,這位先生已經不再是孤單一人了,因為他知道,太太還活在自己心裡。
如同這位先生一樣,當自己可以不帶悲傷或難過情緒地想起離去的親人時,可以說就完全走過悲傷了。從這一刻開始,人才有辦法和離去的親人一起重新面對生活。
(本文作者為日本知名安寧療護醫師。原文刊載於小澤竹俊《解憂說話術》/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