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當女兒的耀眼成為母親的刺眼:嫉妒型的母親 | 健康遠見
人際

當女兒的耀眼成為母親的刺眼:嫉妒型的母親

《愛媽媽,為什麼那麼難?》
當女兒的耀眼成為母親的刺眼:嫉妒型的母親

「我不敢讓妳知道我過得不好,因為妳會覺得有一個這麼差的女兒,讓妳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我更不敢讓妳知道我過得很好,因為妳會覺得有一個這麼好的女兒,才讓妳變得那麼差。很多時候,我手足無措,只想把自己藏起來,藏到連我都不認得自己。」

學會少說話的女兒

回家和親戚們互動,讓子祐有壓力,但和母親單獨相處,更是挫折,因為母親總是很容易對她發脾氣。

子祐的專業是藥學,目前在大藥廠工作,看到母親常常聽信鄰居或朋友的建議,不是把營養品當藥吃,就是把藥當營養品吃,這些不恰當的習慣,讓她看了很憂心,所以每次回家,子祐都會忍不住提醒母親。

但不管她再怎麼婉轉,母親要不是很酸地說:「對啦!妳說的都對!我沒知識,妳比較聰明。」或是以憤怒地態度回:「多念一點臭書,了不起呀!老娘吃什麼,還需要經過女兒同意嗎?」這些話很傷子祐的心,所以她學會少說話。

母親很愛面子。在外人面前,母親會提到子祐的優點與好表現,但在母女之間,子祐卻常覺得媽媽並不會因為她的成就而感到驕傲,也不會因為她過得好,為她開心,甚至這些還常會激怒她的母親。

每當母親生氣,她就覺得很愧疚。子祐常想:「如果真心愛一個人,不是會巴不得替對方承受痛苦,看到對方幸福,會替對方開心嗎?為什麼我總是讓母親生氣呢?」

女兒的內心世界

「害怕變得顯眼」:我過得好,是不是會傷害到妳?

我經常會在晤談室裡見到一些乍看之下「黯淡無光」,但聊起天來,才發現其內在「精采紛呈」的女人。她們往往為了別的原因前來晤談,可能是某種溝通障礙,或是在職場或愛情關係中無法穩定長久,但她們自覺困擾的議題和我所觀察到的表裡落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在心中默默地抱著一個疑問,「在她的生命裡,是誰的需要,讓她必須把珍珠藏在盒子裡?」而答案往往就留待在日後的晤談中,和她一起尋找。

內心深處「害怕自己在團體中變得顯眼」,所以造成了外人看來內、外在極大的落差。故事裡的子祐就是一個例子,她有著一個受嫉妒議題所苦的母親。

子祐母親的自尊非常容易受傷,不管子祐表現出好的一面或壞的一面,總是會刺傷她媽媽。每次發生這樣的狀況,都讓子祐感到愧疚。長久下來,母女關係不但無法給她支持與養分,反而讓她深感挫折和無助。不難想像,對子祐來說「不管是因為自己的優點或缺點,只要被他人注意到,就都不會有好結果」

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觀察到一個會阻礙人們自我實現的心理現象,他稱之為「約拿情結」。描述的是人對成長的恐懼,在機會面前會自我逃避,也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

換句話說,「人們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在晤談室裡,我確實聽過許多害怕成功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背後都有著深刻的愛恨糾葛。

母親的內心世界

「當帶傷的女人成為母親」:妳過得好,讓我不是滋味

許多童年有創傷的女性,用某種方式讓自己跌跌撞撞地長大,勉強維持平衡,過著看似正常的生活,但卻在生下孩子後,重新經驗到小時候的痛苦,產生許多身心症狀,因此尋求做心理治療。

從這個角度來看,生產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不僅是女人邁向新的人生階段的開始,也是重新走過,並療癒自己過去人生的機會。如果孩子是性別與自己相同的女兒,會更容易勾起母親過去的傷痛。

每當女兒長到一個階段,身為母親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當初的處境與痛苦。雖然以自己現在的知識與能力,能夠給女兒和自己過去完全不同的成長經驗,但在為孩子辛苦付出的同時,卻也忍不住想起當初沒有人疼愛的自己。

「妳是小公主,那我是什麼?」──一個母親痛苦的矛盾

有一位透過晤談後,了解自己內在衝突的女人對我描述那種狀態:「我知道小女生在這個年紀都喜歡想像自己是小公主,但是看著她跟她爸爸撒嬌、耍賴,真的像個小公主一樣要爸爸哄,拜託爸爸幫忙。我心裡很矛盾,一方面,我覺得小孩子這樣很可愛,也知道是因為我們很疼她,她才能夠當個小公主。但我想到我自己從小沒人在背後支持我,我哪裡懂得什麼撒嬌和示弱。在很累或是很生氣的時候,看著耍賴的女兒,我都會想:『妳是小公主,那我是什麼?』」

如果沒有好好處理自己過去的創傷,成為母親以後,自己的議題將會深深地影響家庭互動與親子關係。就像故事中子祐的母親,在原生家庭裡受到雙親的忽略,自覺在手足中顯得弱勢,所以一直抱著自卑與嫉妒的議題。有了自己的女兒之後,一方面希望養兒育女這件事成為自己的驕傲,讓自己在別人面前可以抬得起頭來;另一方面,又容易因為女兒的優秀與美好,心裡感到不是滋味。

「比別人好」,不會讓妳感到幸福

最原始的嫉妒來自於當我們意識到除了自己和媽媽之外,還有第三個人出現的時候,可能是爸爸,可能是手足,或是其他介入媽媽和「我」之間的人事物。

世界觀從「兩人」進化到「三人」後,小小孩遭遇挫折時的反應會和小嬰兒不同。小嬰兒會直接聯想到媽媽,而小小孩就會想,「我無法從媽媽那裡得到滿足,是不是因為那個人(第三者)呢?」接著另一個念頭,「我所缺少的是不是都跑到另一個人那裡去了呢?」從而開始了此生競爭與嫉妒的序幕。這些起源於嬰幼兒心智的想像,和事實的全貌有不小的落差。

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並不是像接著連通管的水桶。如果妳的水桶水少了些,就必然是透過連通管流到別人那裡去了。事實是,妳心裡的容器愈大、愈成熟,妳就能消化生活中更多的挫折,留住每天一點一滴的小快樂,迎向人生中,每次透過挑戰而成長的機會,從而孕育出屬於妳自己的幸福。

創造與感受幸福的能力和妳是不是比別人好,沒有絕對的關係。 

切斷母女間的「連通管」,從母親的故事中走出來

如果能領悟「競爭和嫉妒」存在最開始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所愛,害怕被拋棄而失去愛,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某些方法,讓生命中的美好與愛永遠留存,以為只要透過競爭與嫉妒,讓自己「比別人好」,就可以讓自己永遠被愛。

而實際上,這個建立在「永遠」之上的想像,並不貼近真實的世界。客觀世界在時間之流中運作的方式,是「變化」與「無常」。

那些發生在妳身上的挫折與痛苦,本質上和妳的女兒沒有關聯,是妳自己生命中有待成長的重要議題。不是因為她們過得比妳好,或是比妳差,才造成妳內心的刺痛;反之亦然。

讓妳母親受苦的生命議題,只能靠母親自己,才有辦法修練。不論妳表現得優秀或糟糕,也不管妳是否讓母親感到驕傲。

把母女關係愛回來

練習放下「比較」,接受「本質」

我們需要競爭和比較的原因,是相信只有透過這些方法,才能夠獲得愛和肯定,但回歸本質層面,在客觀世界中,我們能得到賞識或自我實現,往往與我們「做了什麼」有關。像是能得到拔擢,是因為幾年的學習和歷練,從而有了管理他人與協調衝突的能力,而非只是「我比他好」。

做妳自己故事中的主角

不管妳有著什麼角色,要跨越生命中的痛苦,並感受到人生的幸福,都與妳自身息息相關,透過競爭與嫉妒,也無法增進或縮減半分。

與其不斷地擔心自己在母親的故事中是否得體,不如從母親的故事中走出來,回到妳自己的故事中。

好好地做好妳的角色,充實屬於妳的人生故事。

(本文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黃惠萱《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寶瓶文化)

當女兒的耀眼成為母親的刺眼:嫉妒型的母親_img_1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