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和丈夫提起假日去看中醫調身體。醫生說她壓力很大,她想了想,實在想不到最近自己有什麼特別的壓力。丈夫聞言,挑了挑眉,拐個彎問:「妳媽媽最近的狀況還好嗎?」
美華連續幾個週末都回娘家,還叫他不用陪,但每次去接美華回來,她都顯得疲憊,狀態都不太好。做丈夫的自然這樣猜測。
美華的母親已經退休了,還是很獨立、可以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但她罹患的是心病。
美華的母親從青春期就因為父母離婚,罹患憂鬱症。結婚以後生下美華,產後憂鬱的狀況比第一次更加嚴重。根據美華父親的轉述,美華媽媽當時還住院療養了一段時間。
印象裡,母親的心情與精神狀態總是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她是位好員工、好妻子、好媽媽。狀況糟的時候,母親活得就像是行屍走肉,充滿負面語言。
從小,美華就很習慣扛起照顧媽媽的責任,不管是生活上的家事分擔,或者是心靈層面的聆聽與安慰。
長大後的她,仍為母親多長了一顆心。她早已經習慣多操心帶來的負擔,所以無法覺察自己的心理壓力,但愛她的人卻看得清清楚楚。
女兒的內心世界
「多長一顆心來照顧妳」:我多麼希望妳好好地跟我在一起
聽著坐在面前沙發的女人,因為長期失眠而來,但她自己多少知道與這幾年的感情不順遂有很大的關聯。
我聽著她的故事,心裡勾勒出一個不斷蒙著眼睛付出的女人。
我疑惑地問了一句:「妳為他做了這麼多,妳覺得他知道嗎?或是他需要嗎?」
女人紅了眼眶,回道:「是呀!他說過他不需要。他不需要我做這麼多,這樣讓他覺得很有壓力。」
「妳有想到可能是什麼原因,讓妳習慣幫自己愛的人做這麼多嗎?」
女人接下來說的故事談到了自己小時候對主要照顧者的擔心,而這個過去的家庭故事,往往會引發更多的眼淚與辛酸。
「親職小孩」常面臨「無法求助及被照顧」的困境
年幼時,我們難免會替大人擔心,但大部分的家長不會讓孩子在身心上承擔超過童年應有的重量。
某些身心受創且缺乏支援的家長,會需要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夥伴,甚至讓孩子反過來做自己的照顧者。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的孩子,我們稱為「親職小孩」。
沒有人會因為覺得自己是親職小孩而來晤談,因為替雙親多操的這一份心,隱藏在「對父母的孝順」與「對家庭的忠心」裡。
有人不自覺地當個多心人,活過了大半輩子,有些人則是因為這樣的多心,造成親密關係裡的挫折,或身心過度操勞,出了狀況。在療癒的過程,才發現自己是個為父母多長一顆心的孩子。
他們在童年時體驗到「愛是給予」比「愛是接受」的比例高很多,所以很自然地會在心裡形成「愛一個人就是要不斷給予」這類的信念,使他們容易在人際關係裡盲目地付出,而失去平衡。
母親的內心世界
「沉溺在自己的憂鬱裡」:我的心裡只有憂鬱,沒有妳。
從這個角度來說,憂鬱的人不只是憂鬱的受害者,對他身邊的人來說,他同時也是個加害者。
有些陷入憂鬱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很少覺察到自己的負面言行對他人造成的影響。
憂鬱的人,主因往往是更久以前的傷痕
憂鬱的人和只是心情低落的人,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前者往往會繼續創造出讓自己憂鬱的處境,包括他們傾向做出那些會讓自己更加憂鬱的選擇,以及他們會用憂鬱趕跑身邊親近、可給予支持的對象,就像上一段的例子一樣,憂鬱的母親以負面的言行和女兒互動,影響女兒的情緒,讓她也不由得憂鬱起來。
憂鬱的母親心底深處渴望有人可以分擔自己的痛苦,那些痛苦可能不是表面上她們所抱怨的那些瑣碎的事,而是更久以前的傷痕。
像是在很小的時候失去雙親的照顧,或其他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透過細碎、綿延不絕的負面語言,但也許內心真正想要傳達的是,「我失去了生命中的所愛,還會有人愛我嗎?」
生命並不完美。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選擇的機會。好比童年遭遇的失落與遺憾,就算我們在之後的人生階段裡,希望透過別人或其他方法來彌補,不但無法讓自己圓滿,反而會讓傷口變成黑洞,吞噬破壞了更多美好的關係。
對於那些已然發生的創傷和無可挽回的失落,真正的療癒是接受生命中這項遺憾,好好地允許自己哀傷,陪自己走完這段哀悼之路,最終再和過去道一聲沉重的再見。
別讓妳的付出超過關係的界線,那是「害」,不是「愛」
妳一直認為「愛是付出」,可是超越了關係界線的付出,有沒有可能阻擋了別人的成長空間?
我曾在晤談裡聽過一個故事,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吵吵鬧鬧,幾個孩子們做了很多努力,希望父母不要分開,希望家庭可以和諧。
小的時候,他們幫忙傳話、幫忙隱瞞祕密、幫忙分擔家計、幫忙安慰另一個人。長大之後,他們給脆弱的一方更多照料,像是金錢和物質,再給覺得不公平的一方,更多的金錢與物質。
聽到後來,我問她:「有沒有可能他們兩個人真的不適合在一起,而孩子的犧牲,讓他們可以一直不用處理彼此間的問題?」
今天妳為所愛的人努力付出,希望免去她心裡的痛苦,也許會有短暫的幫助,但當妳的付出超過了彼此關係的界線,讓家庭互動陷入負向循環,將使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能量慢慢耗竭,而無法向前邁進與向外成長。
照顧自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在妳的人生裡,照顧自己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事,也是妳該為自己負責的事」。
請停下來,仔細端詳妳擁有的每一段關係,想一想「自我照顧」對關係帶來哪些影響。舉例來說,妳可以回想自己和情人或伴侶最近的狀況,當你們關係好的時候與壞的時候,和妳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是否有關。
就像美華一樣,當她狀況不好時,她不懂得先照顧自己,是熟知她的伴侶,耐心引導她照顧自己,她才能放鬆,緊繃的關係得以軟化。
如果當下她沒有接受丈夫的幫忙,關係會怎麼發展呢?丈夫會不會覺得自己幫不上妻子的忙,日積月累下,也被感染了憂鬱與罪惡感?
自我照顧確切來說是什麼呢?講白一點,就是盡量讓自己身心得到基本的滿足。若能夠透過自我照顧,滿足馬斯洛的需求階層中底端的,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以及被尊重的需求,有了健康穩固的心靈基底,妳的心智才有辦法往金字塔頂端邁進,好比對認知與美感追求,以及最終的自我實現。
把母女關係愛回來
練習只為自己負責
當妳忙碌且疲累時,想一想,此刻妳是不是又幫別人背了責任?
那些讓妳焦急、讓妳掛心、妳自己無法立刻完成,但不完成就輾轉反側的人事物,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問題不屬於妳,這些事情不在妳的責任範圍,所以妳才無計可施。
與其繼續在別人的問題與責任上打轉,不如放手,讓彼此成長。
試著做自己心靈的好媽媽
也許,童年時妳沒有機會擁有一個能好好照顧妳的媽媽,但是成年後的妳,要學習做自己心靈上的「好媽媽」。
妳可以學著和內在小孩對話,多了解自己脆弱、敏感的一面,從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等面向試著滿足自己。
困難的是「獨立就不能依賴」這類信念帶來的恐懼,當心裡浮現「當我能夠照顧自己,是不是就沒有人會愛我、照顧我了?」自我照顧的腳步就邁不出去了。
回想前面美華的例子,獨立真的就不能依賴了嗎?當她照顧自己、變得放鬆,能夠接受丈夫的幫忙,親密關係反而更加穩固。由此可見,獨立和依賴也可以互相滋長。
(圖片來源:Pexels Josh Willink)
(本文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黃惠萱《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