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每天一定要喝 8 杯水? | 健康遠見
飲食

每天一定要喝 8 杯水?

【專家觀點】
每天一定要喝 8 杯水?

長久以來,我們常常被灌輸「每天一定要喝8杯水」,許多人都對此養生方法極力遵行,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2018年4月13日澳洲知名學術研究網站《 The Conversation 》的健康醫療專欄中,特別針對這個問題,訪問了5位專業醫師及運動醫學專家,現在,潘老師就帶大家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評論這樣的觀點。

1.  Karen Dwyer是澳洲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醫學院副院長暨腎臟內科醫師,她的答案是否定的,她認為「渴」是人類自我控制水分的機制,如同「餓」了再吃是一樣的道理,實在沒有理由捨棄大腦中自然的控制機制。另一個測試體內水分是否足夠的衡量標準是觀察尿液的顏色。淺黃色為正常,如果尿液顏色偏暗(深黃色或褐色),就代表體內呈現輕微脫水的現象,此時就需要補充水分;若是尿液顏色清清如水,則不需要額外再喝進大量的水分。因為飲水過量很可能對心臟疾病患者造成危害。人體內的腎臟具有濃縮水分的超強能力,如果體內缺水,腎臟會自動濃縮尿液,節省水源,並發送訊息給大腦,讓你覺得「渴」,這就是身體的自然喝水機制,相當準確,大家無須懷疑。

2.  Vincent Ho是西雪梨大學(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資深講師兼臨床學術腸胃學家,他認為每人每天一定要喝滿8杯水是沒有必要的。最早開始倡議每天喝8杯水的起源,應是來自194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食品與營養委員會(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所發布的建議,其中指出「在一般狀況下,成人每日宜攝取2.5公升的水分」,該建議還指出「此建議總水量,大多已含在吃進肚子的日常食物中(prepared foods)」,但後面這句話幾乎沒人提及,讀書只讀一半,才會出現問題。

日常食物中,例如花椰菜和茄子就含92%的水分。所以每天一定要額外喝滿8杯水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當然,有特殊疾病或是天氣炎熱流汗多時,還是必須多攝入水分,避免體內脫水。

3.  Michael Tam是雪梨大學資深講師及一般內科醫師,他用最極端的例子解釋,一個人甚麼食物都不吃(禁食),在沒有因為其他原因造成體液流失的情況(如嘔吐或腹瀉)下,一天喝8杯水OK,但這種說法其實相當粗糙,因為是特例。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有體液流失的情況,如激烈運動或天氣炎熱時汗流浹背,這時我們就自然而然會從食物以外的其他方面去補充流失的水分,像是飲料、果汁,或白開水等。另外,經由食物在體內代謝而產生的水分,由於涉及生物化學,大家更不會知道,如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轉化成能量的過程都會產生水。與其將重點放在喝幾杯水的數字上,還不如回歸自然法則來得容易些,也就是在覺得口渴時就喝水,另外,口渴時補充水分的口號,如果能改成「只喝水,不喝含糖飲料」,倒是個改善健康的好主意。

每天一定要喝 8 杯水?_img_1

(圖片來源:Pexels Stokpic

4.  Jon Bartlett是墨爾本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的運動科學(Sport Science)研究員,他認為每個人的日常需水量必須依據不同人而決定,整體必須考量到許多內部和外部因素。不管個體差異均建議每天喝8杯水,太過粗糙,因為一整天下來需要的實際進水量還是應該取決於日常活動量的多寡、健康狀況和居住環境等因素而定。

過去就有研究顯示,即使只是輕微的脫水也會對心理和生理兩方面都造成負面影響。尤其對於活動量大和生活在高溫環境下的人來說,所產生的影響會更顯著。

要確保你體內有足夠的儲水量就是要不覺得「渴」,若是活動量較大或是在較熱的環境下,一覺得渴,就要喝水,當然也可能不是只有8杯水而已。

5.  Toby Mündel是紐西蘭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體育、運動及營養學院的資深講師,他認為身體需要多少進水量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總進水量應包含所有食物和液體,絕不僅僅是水而已!)。

這些因素包括身材的高矮胖瘦、你流了多少汗及排尿量、你目前的身體狀態(是否處於孕期或哺乳期),還有你所吃進去的食物種類等等。

對大多數健康成年人而言,不覺得口渴,且尿液的顏色呈現淺黃或無色的,就可以確認為進水量充足的指標。

另外一個實用的小技巧,可以在每餐飯之間及餐前喝一小杯水,藉以確實區隔到底是飢餓還是口渴,這樣可以減少肥胖。

或者是在從事任何體能活動之前、中、後喝口水。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喝下太多水也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雖然比較不常見,總的來說,身體進水量過與不及對健康都有不利的影響。

2016年10月25日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 )的麥可.法瑞爾(Michael J. Farrell)副教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報告顯示,人體自有一套機制調節水分的攝取,沒必要每天硬喝八杯水。如果喝水太多大腦會接受到刺激訊號,身體自然會產生「吞嚥抑制」(swallowing inhibition )反應,阻止過多水分攝取,避免發生水中毒風險。其實,只要口渴時喝水,這種做法會比訂時間表喝水或強制喝水更符合身體的需求。

每天一定要喝 8 杯水?_img_2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Casezy idea

此外,根據2017年4月17日國外新聞網站「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 TOI)的健康專欄指出,下面六種水不要喝:

1.  當你已經喝進很多水時:一旦水分攝取過量,會影響體內電解質的平衡。如果血液中的鈉濃度過低,則會引發人的低血鈉症(hyponatremia),可能會有嘔吐、噁心、癲癇(seizure)等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案例(水中毒)。臨床上因為喝水過多死亡的案例極少,通常都有些特殊疾病。

2.  發現尿液的顏色過淡時:尿液如果變成透明時,是體內液體平衡被破壞的前兆,表示水分已經攝取過量了。當天氣炎熱,常常會一口氣喝下一大杯果汁、綠茶、椰子水或檸檬水,這時也要減少喝水量。當然,不喝飲料,改喝白開水更好。

3.  劇烈運動流大量汗後只喝白開水:運動會增加排汗量,體內的電解質也會跟著一起流失。所以做完激烈運動後,可以考慮補充內含鎂、鈉、鉀和維生素C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但潘老師要提醒的是,如果不是因為運動大量出汗時,則不建議攝取運動飲料,仍然喝白開水就好。

4.  想藉著飯前喝大量的水,增加飽足感:有人會用飯前牛飲增加飽足感、減少熱量攝取,這樣的方式確實可以因為降低食慾,達到非常少的減重功效,但是切記,這種方法並不健康,不但傷胃也傷身,不建議採行這樣的減重方式,飯前可以喝些許清湯或溫水,但不是大量,活化腸胃,準備接受食物。

5.  用飲料代替白開水:很多人不喝白開水是因為白開水沒味道,但市售飲料裡,往往因為化學添加物、色素及糖分顯得好喝,如此一來,便造成身體更大的負擔,想喝調味水,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水果,如西瓜、檸檬等。

6.  飯後立刻大量喝水:大量的水分會將胃酸稀釋掉,還會影響其他消化酶的濃度,很可能導致飯後消化不良。若有吞嚥困難,唾液分泌不足者,可適度喝些溫水,正常人只要細嚼慢嚥,應該無此問題。

最後,就潘老師的觀點,水分補充不一定都由單純喝水獲得,應該要把食物裡的水分一併算進去,扣除掉三餐中由食物攝取約1000毫升左右的水分,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每天只需要再喝約600~800毫升的飲用水量就夠了喔!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教授)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