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時陽盛極,暑熱邪盛,大熱耗氣,易傷人體之陽。而心屬陽臟,主陽氣。心臟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對全身都有溫養作用,並有汗液調節等作用,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因此,夏季養生重在養陽,而養陽重在養心。
《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指出心可主宰人的一切精神活動和意識思維,代表了精神體;而「心主血脈」,指全身的血脈系統皆屬於心,藉由血脈向全身各組織器官輸送養份,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其代表了物質體;心在五行中屬火,以陽藏而通於夏氣,故為陽中之太陽。夏季溫度高,心血管疾病雖不會像冬季那麼容易發病,但易隨著溫度的增高而心浮氣躁,間接地影響到血壓或心血管等處,所以更要利用不同的季節來養護不同器官,如: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四季養脾胃。
炎炎暑夏酷熱難耐,當天氣實在是熱的受不了,民眾容易出現口乾,心情煩熱、食慾不振、精神不佳。有時為了促進食慾大啖酸甜香辣等重口味的食物來開胃,再加上現代人天氣熱普遍活動量不足,除了吃得多,或攝取食物的升糖指數較高,造成體內的血糖過高,讓胰島素開始啟動合成脂肪的功能,因此,除了身體需要消耗的能量,過多的脂肪就會堆積起來,腰圍逐漸加大外觀上就會形成鮪魚肚,或大腹婆,且臀部的脂肪也開始堆積。
夏日為了促進食慾,吃下過多高油、高糖、高膽固醇等重口味的食物,容易引起血脂、體脂過高。因過量的攝取導致肝臟分解代謝減慢,分解脂肪的脂酶活性變弱,易造成脂肪堆積,再加上自由基的作用,易讓血脂在動脈壁上沉澱,從而造成動脈硬化,這就是血管老化的表現,小心加重血管硬化及心臟血管病變,例如:心絞痛、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相關疾病。
夏日解暑藥膳
• 補氣雞湯
材料:人參鬚3錢(磨成粉)、麥門冬2錢、菊花3錢、雞腿一隻
做法: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1300cc的水量煎煮10分鐘,熄火燜5~10分鐘,即食飲用。
功效:人參鬚性味甘、苦、平。有益氣生津止渴,潛陽降火之效;麥門冬可以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菊花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功。若疏散風熱則用黃菊花(即杭菊),而平肝明目則用白菊花(即滁菊);雞肉可溫中益氣;補精;填髓。主虛勞贏瘦;病後體虛;食少納呆等;因中醫認為熱盛氣傷,所以治暑必補氣,在諸藥綜和之下可養陰補氣在炎炎夏天可以充分利用。
• 冬瓜蛤蜊湯
材料:冬瓜200克、蛤利100克、薑絲10克、蔥段10克、鹽適量、水。
做法:
1. 蛤蜊先泡鹽水吐沙,冬瓜去皮,洗淨切成塊備用。
2. 將冬瓜放入鍋中,放入八分滿的水,開中小火煮。冬瓜煮至變透明時,放入蛤蜊繼續煮,約煮個五分鐘後,把薑絲給放進去一起煮。熄火之前,再放入蔥段,再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冬瓜含豐富的維生素C、B1、B2,能預防感冒、清熱解毒、養顏美容、利尿消腫;蛤蜊含豐富的維生素B12、E、牛磺酸等營養素。牛磺酸能效降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對視力和肝臟都有保護作用、延緩細胞老化。
養心穴位保健按摩穴
• 內關穴
位置:手腕橫紋正中上二寸,建議採一手握著另一手前臂的姿勢,以大拇指按壓。
功效:按摩心包經上的內關穴位可以為心臟補氣血,預防心肌梗塞,另外有對減輕胃脹有幫助。
• 勞宮穴
位置:在掌區。握拳屈指,中指尖所指掌心中,按壓有酸痛感處。
功效:具有清心火、安心神、強壯心臟的作用,用於治療失眠、神經衰弱等症以及富貴手都有很好療效。若活動後感到體力不支直喘氣、心跳時,可按揉勞營穴1分鐘,緩解疲勞。
俗語說:「心靜自然涼」,在高溫酷熱的夏天,不容易心平氣和,越是天熱心態越要調整到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常會覺得心煩意亂、食慾不振、急躁焦慮等,須避免心浮氣躁產生暴飲暴食的行為出現。應多做安靜的事情,如繪畫、書法、聽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盡量保持精神安靜、心情舒暢以怡養心神。苦味入心,故可適當食用如苦瓜、蓮心等食材,可清熱瀉火,緩解因心火旺導致的失眠、煩躁等問題。
最後建議,若要減少脂肪產生除了飲食需要控制平時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還要靠適量運動,每週運動至少3次,可進行30~60分鐘游泳或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每次約消耗400卡以上,減重每週0.5公斤。並搭配均衡飲食攝取,而纖維質、五穀雜糧、蛋白質、奶類、脂肪都不可少,只是不要過量,約可減少25%卡路里。同時要適時增加蔬果量,三餐都吃,避免生冷、油炸、糕點零食、速食和冰品飲料,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應掌握夏天時機,好好養心,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使體內血脂代謝正常,避免體脂肪堆積,維持體態輕盈,並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況。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