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大腸癌高風險家族,一家 4 口均有大腸息肉 | 健康遠見
防癌

大腸癌高風險家族,一家 4 口均有大腸息肉

【健康傳媒】
大腸癌高風險家族,一家 4 口均有大腸息肉

(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平時飲食正常、沒有肥胖問題,也沒有抽菸習慣,一對不到40歲的姊弟偕同做無痛胃腸鏡,沒想到均有3至4顆的腺瘤性息肉!其中,姐姐有顆約1.2公分息肉,切片結果為原位腺癌,所幸尚未侵犯至黏膜下層,如果再晚1、2年才發現,恐將形成癌症。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談到,國內大腸癌發生人數已經連9年居冠,主因為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肥胖及缺乏運動,以致於罹癌年齡逐漸下降。不過,家族大腸腺瘤體質則是容易被忽略的潛在致癌風險因子,這對姊弟做無痛胃腸鏡的原因,為父母年初健檢時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擔心子女也有類似問題,才叮嚀孩子也要做檢查。

梁程超說明,大腸息肉可分為腺瘤性、增生性、發炎性及幼年性,通常發炎性或增生性的息肉,較少產生癌變,但腺瘤性的息肉不論是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或是混合性腺瘤,轉化癌症的風險較高,又以絨毛狀腺瘤最需注意,一旦發現,建議儘速切除乾淨。

梁程超指出,這家人全都有大腸腺瘤性息肉,可能為遺傳體質,38歲姐姐檢查出3顆息肉,2顆為管絨毛狀腺瘤,另1顆被確認為零期原位大腸癌。弟弟切除一顆1公分的息肉,病理診斷為管絨毛狀腺瘤。

分析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的健康檢查報告,沒有症狀的患者中,近4成篩檢出腺瘤性息肉,7%至8%則為進行性腺瘤,研究顯示,如果儘速切除腺瘤性息肉,最高可降低9成大腸癌的罹患率。

大腸癌好發年齡是50歲以上,但約有1成3的癌友年齡低於50歲以下,以大腸腺瘤性息肉進展到大腸癌平均需要10年,這些癌友約在40歲左右體內就有腺瘤性息肉。

梁程超建議,有大腸癌家族史、大腸息肉,偏好高熱量食物、紅肉、加工肉製品,以及肥胖及缺乏運動者,應該提早至40歲定期檢查。一般民眾則超過50歲時,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全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健康傳媒 凌芸斐/台北報導)

(本文轉載自健康傳媒網站)

專欄簡介

《健康傳媒》掌握健康脈動,樂活翻轉人生!提供最新的健康生活資訊,以及醫療專業的保健新知分享。我們期許成為華文世界全方位健康資訊平台,並努力朝向多元豐富的內容邁進。與您一起,健康,每一天!

更多內容請至【健康傳媒網站】/【健康傳媒粉絲團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