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從家屬的角度出發,他是最願意花時間跟病人溝通的醫師 | 健康遠見
醫療

從家屬的角度出發,他是最願意花時間跟病人溝通的醫師

18年來,他照顧了2萬名急重症病人
從家屬的角度出發,他是最願意花時間跟病人溝通的醫師

(長年投入安寧療護和呼籲器官捐贈的洪芳明,和他的病人家屬已成好朋友。這是他和器捐家屬周照子師姐的合照。圖/洪芳明提供)

「55歲肝硬化男性,因腹膜炎住進外科加護病房,經歷12指腸潰瘍、腸破洞流血、敗血症休克,在加護病房住了60天。家屬情感綿密,照顧過程中我也倍受感動,轉出加護病房後兩天,病人在子女陪伴中過世,家屬仍然跟我說謝謝。」

「瀕臨腦死的中年腦中風婦人,外科醫師本想全力搶救,我去跟家屬溝通,願不願意選擇善終?兒子說,媽媽愛漂亮,希望讓媽媽好走。家屬簽下拒絕急救意願書後,我們就減少用藥,讓臉不致浮腫,12小時後,媽媽過去了。」

每次跟醫界分享18年來在加護病房推動善終所看到的生死故事,對亞東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來說,都是一次次不可承受之重。那些記憶不免又湧上心頭,有時還要低吟許久,平撫一下情緒,才講得下去。

雖然沒有正式統計,但洪芳明應可名列最願意花時間對病人和家屬解釋病情的醫師之列。

18年來共照顧2萬名急重症病人的洪芳明,遇到生命即將走向盡頭的末期病人,平均每次會花一小時為家屬解釋病情,希望說服家屬選擇放手。

視病人狀況變化,若危急程度朝惡化方向走,洪芳明就會提前召集照護團隊,邀請家屬參加家庭會議,告知可能發生的最壞狀況,讓家屬有心理準備,也請他們認真思考他的建議:維持原來治療、安寧療護、或者轉到普通病房陪伴、讓患者回家睡在病人熟悉的床上,以及願不願意捐出器官大體等。

他的責任就是好好解釋病情,協助病人和家屬做決定。但,面對死亡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家屬有太多情感糾結。

從家屬的角度出發,他是最願意花時間跟病人溝通的醫師_img_1

(亞東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也是重症醫學會秘書長洪芳明,18年來共照顧二萬多名急重症病患。圖/洪芳明提供)

一位因腦癌住進加護病房三個月的15歲少年,爸媽都是大學教授,洪芳明幾乎每天都為爸媽說明病況,時間累積100小時。他至今忘不了爸媽期盼奇蹟出現的殷切眼神,有幾次爸爸就在會議室裡崩潰,陷入一種「失去孩子就失去未來」的悲戚。

加護病房住了三個月,病患轉進普通病房,心跳停止前,家屬仍請醫師施以心肺復甦術許久,因為孩子在清醒時,曾對爸媽說,「不要放棄我」。事後爸爸請護理師跟洪芳明道謝。

這是洪芳明執業以來對他影響最大、也最不願回想的案例。他完全可以理解父母的選擇,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承諾,也許有醫生不同意這是善終,但對我來說,病人和家屬說好的善終,也是善終。」

最長一次家庭會議時間達2小時36分鐘,洪芳明半小時講完病情變化後,就靜靜聽子女說爸爸為家庭的付出。這位肝硬化患者,是白手起家的中小企業主,年輕時從雲林北上創業,養育四名子女,打拚大半輩子,以為終於可以好好享受人生,卻遭致肝病磨難。

聆聽可幫助家屬發洩焦慮情緒,「但我發現自己也很脆弱,沒有想像得堅強。」洪芳明也曾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大哭,讓自己冷靜抽離。

十多年前,願意花這麼多時間為末期病人和家屬解釋病情的醫師,真是佛心來著,因為健保沒有任何給付。直到2012年健保增加「緩和醫療家庭諮詢費」,開始給付末期病人兩次家庭會議說明費,每次1500元;2015年給付提高至2250元,讓急重症醫師不用一直做功德。

無效醫療是加護病房最常碰到的醫療難題之一,有90歲老人,腦幹死五個月了,還在用呼吸器撐著;有腳底已出現屍斑的病人,還躺在加護病房,因為家屬希望醫生「再拚一下」。

裝上呼吸器、葉克膜等昂貴的醫療武器,或許可以讓患者仍存有一口氣,但幾乎很難救活沒有治癒希望的病人,卻可能讓病人死前受盡折磨,也耗費龐大醫療資源。

好在近來已有愈來愈多人可接受「賴活不如好死」的善終觀念,例如今年4月,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前院長蘇健裕因癌末,知道自己來日無多,提前舉辦「畢業典禮」,跟家人好好說再見。

亞東醫院曾統計2010~2017年全院加護病房2652名末期患者「生命末期意願徵詢」比例,發現愈來愈多家屬可以接受安寧療護,比例從2010年的44%,增至2017年的76.55%。而選擇維持目前醫療方式者,則從2010年的15%,降至2017年的1.4%。

洪芳明當然也碰過反應激烈,破口大罵,威脅要提告的家屬。

一位已簽下不急救意願書的婦人,她的先生激動地說,「主任,你敢不救我太太,我一定告你。」等到兩人獨處時,洪芳明對他說,「我知道你很愛你太太,你做什麼決定,洪醫師都支持你。」中年男子開始放聲大哭,並向他對不起。

洪芳明說,家屬的憤怒其實是掩蓋他的不安,因為害怕失去家人,醫生要有同理心,從家屬的角度看待,並且清楚告知可能出現的最壞狀況,通常家屬都會做出讓病人善終的決定。

加護病房常是大醫院最賠錢的科別,從18年前,亞東醫院前院長朱樹勳找洪芳明到加護病房照顧重症病人以來,至今亞東醫院加護病房的醫生都是「保證薪」,不像很多醫療財團法人醫院採「低底薪高抽成」的制度,看愈多病人,醫師收入愈高。

因為保證薪,亞東醫院的外科加護病房、內科加護病房、心血管加護病房的醫生,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好好照顧病人。

「病人自主權利法」明年就要上路,除末期病人,也將納入不可逆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難以忍受的疾病痛苦等臨床條件,讓拒絕人工維生手段的自主權擴大到非末期病人,善終的情境將更複雜,醫界的挑戰也更大。

面對所有人都會面臨的生死問題,洪芳明認為,善終議題需要一直講、不斷講,直到社會都能理解生命的價值,而醫師的職責就是盡一切努力,讓安寧病人活到最後一刻。

(原文刊載於2018年5月「遠見雜誌網站」)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